赫哲族的新生活: 从传统渔民到导游

2011-06-24 22:02:00     作者: 程万泉 杨成军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50年 鱼皮衣 服饰变迁 导游 渔民
[提要] 美丽的渔村群山环抱,青龙河绕过钓鱼台,汇入波涛滚滚的黑龙江。

  新华网哈尔滨6月20日电(记者 程万泉 杨成军)街津口村,是中国东北漫长边境线上的一个小山村,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村里生活着260多名赫哲族人。
  美丽的渔村群山环抱,青龙河绕过钓鱼台,汇入波涛滚滚的黑龙江。村内街道整齐,一栋栋崭新带有民族风格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从中。村民们说,这些房子是政府花了150多万元无偿给村民们修建的。
  由于正值黑龙江新一季的捕鱼期,全村赫哲族的渔民几乎都到江上捕鱼了。为了感受渔民的捕鱼生活,凌晨2时许,记者一行邀了一只小船,逆流而上。
  江面上风平浪静,黑龙江水缓缓流淌,一改往日轰鸣暴烈的性子,仿佛不愿打扰渔村黎明前的宁静,只是偶尔从远处树林传来山雀的啁啾声。
  凌晨3时许,东方出现了第一缕朝霞,起伏的山峦,葱郁的树林,渐渐地清晰起来。在朝霞的辉映下,江面被染成胭脂般颜色,天地山水间,交织出一幅妩媚动人、气象万千的景象。
  陪同的街津口乡副乡长尤少华介绍说,过去黑龙江鱼资源很丰富,如果碰到渔汛,插一根杆子在鱼群中,杆子都不会倒。有时鱼会自动地往船里跳,甚至发生因为跳进船舱里的鱼太多,将渔船压沉的事件。现在鱼资源越来越少,为了保护鱼资源,政府已禁止其他民族下江捕鱼。但考虑到赫哲族生活生产习惯,仍允许赫哲人下江捕鱼。
  3时40分,太阳在火红朝霞的簇拥下,露出云层。大约10分钟后,整个跃出云层。如黛的青山,明亮的天空,洒金流银的江水,如此雄浑壮丽的景色,使第一次看到江上日出的记者瞠目结舌。
  两个小时后,载着记者的小船终于停在了终点――哈鱼岛,这里是赫哲族渔民的聚集地,大大小小10多只渔船停靠在江边。对面就是俄罗斯的一座城市,那里的码头和房屋依稀可见。岸边的渔民们告诉记者,赫哲族人一直把渔场看成是公共所有的财产。如果船特别多,大伙就一起协商划定渔场的范围和捕鱼的次序,渔船依次排队出江。
  一只捕鱼归来的船靠岸了,渔民们纷纷围了上去。“这有一只‘鳌花’!”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高声呼喊。记者赶紧凑了上去,船的女主人付晓华拎着一条5、6斤重的鱼,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这条鱼最少能卖200元,其他小鱼也要卖上百十来元钱。”
  看到有人打到大鱼了,渔民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整个江面上至少有20多只渔船。“虽然打鱼的本领,我们没丢,但完全靠打鱼为生的人少了。”尤少华告诉记者:“这些年鱼类资源大量减少,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资源,为了让赫哲族人有个好收入,政府便引导赫哲族人离开渔船,到陆地上垦田种庄稼。”
  江岸上一户户炊烟袅袅的人家印证了尤少华的说法。如今,在三江平原地区,由赫哲人耕种的土地已达到2万多亩,年均粮食产量500万公斤左右,赫哲族农户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2700元。
  因为要播种100多亩地的大豆,给我们开船的渔民吴宝臣加快了返程的速度。此时天已大亮,船头正前方,一群水鸟迎着阳光在天空中飞翔,仿佛成了我们的向导。很快,船驶回了赫哲人居住的街津口村。
  赫哲族人吃起“旅游饭”
  24岁的赫哲族姑娘熊武静从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毕业后,又自修了旅游管理专业,去年回到家乡与其他6位女孩一道成为了赫哲民族文化村的导游讲解员,每年光靠这份工作就能收入近万元。
  如今,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乡,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收起猎枪,泊下渔船,叩响单鼓,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渔民正告别渔猎生活,操办起了旅游业。
  街津口乡渔业村生活着260多名赫哲族人,村支部书记孙玉华告诉记者,赫哲人从靠打鱼捕猎为生,到耕种土地,再到吃旅游这碗饭,已是生活方式的第二次变革。街津口乡三面环山、山水相抱,搞旅游的资本就是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民俗文化。
  当地政府三年前就开始扶持赫哲族人开发旅游业,建起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内设赫哲鱼滩、寒葱沟狩猎场、赫哲族博物馆等14个独具民族风情的景区,集观赏、娱乐、考古于一体。
  同江市旅游局局长左言文介绍,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政府投资680多万元解决了民族文化村内诸如路、水、电和通讯等问题,去年举办了首届赫哲族旅游节,当年旅游人数超过了5万人。一些不再从事渔业生产的赫哲族人开始陆续在旅游区建起了饭店和旅店,一大批赫哲族人在旅游区做起了歌舞演员、餐饮服务人员,导游讲解员等工作。以前赫哲族人到了鱼打不着、地种不了的时候,都在家里闲呆着,现在200多人一年四季也闲不着。
  赫哲族渔民吴宝忠从17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出江打鱼,在江上漂泊了10多年,去年他和别人合伙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名叫“赫哲族渔家女”的酒店,主要靠当地特产的鱼和山野菜吸引游客。现在他的饭店生意红火,还雇了4个人来帮忙。
  吴宝忠告诉记者:“没想到老祖宗留下的山和水现在成了‘宝贝’,搞旅游业比打鱼还挣钱,现在饭店的生意不错,去年还有几个香港客人到店里吃饭。我今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以后就是坐着收钱了。”
  “鱼皮部落”的服饰变迁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的街津口村,66岁的尤玉霞老人是远近闻名的“裁缝”,她有一手缝制鱼皮服的本领。老人刚刚花了3个月时间用鲢鱼皮做成了一套“鱼皮服”,她告诉记者:“现在没有人穿这种衣服了,大伙用鱼皮做衣服,用来当工艺品卖,一套能卖5000多元。”
  赫哲族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这里江河纵横,鳇、鲟、鲇、鲫、大马哈等名目繁多的鱼类,成为赫哲人的衣食源泉。赫哲人不仅以鱼肉为食,而且以鱼皮为衣蔽体御寒,故有“鱼皮部落”之称。
  曾被称为“鱼皮部落”的赫哲族,如今在服饰的面料质地、花色品种和做工上有了崭新的发展,昔日的鱼皮服逐渐消失,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穿着。
  新中国成立之时,鱼皮还是赫哲人重要的衣饰原料。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鲟、大马哈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而且缝衣服的线也是鱼皮的。赫哲人鞣制鱼皮的技术高超,像鱼皮线,是将胖头鱼皮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不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而且十分柔滑。
  据介绍,这种鱼皮服饰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俄罗斯的远东沿海地区、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也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的历史,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比较丰富典型,充分显示赫哲族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到二三百年前,赫哲族的上层人物,由于朝廷的赏赐,才把绸缎、布匹带回本民族,作为一种特权享有。到了近现代布衣才逐渐取代鱼皮衣。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指引,赫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民族服饰重新有了生机和活力。
  街津口乡党委书记刘雪锋介绍说:“目前赫哲族人民平时着装与汉族没有区别,只有在重大节日和民族的传统风俗活动时才穿着本民族的服饰”。
  “瞧这一家人”
  20岁的赫哲族姑娘岑卓秋现在是街津口乡民族文化村的导游讲解员,她每天都要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讲述赫哲族的历史与风俗。时间一长,她就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里的“活字典”。
  不过,最让岑卓秋出名的是,周围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原来,她的父亲岑茂财早在8年前就承包了村里的400亩荒山,一家人在山上种了好几十万棵松树,再过些时候,满山的松树就能让这一家人收获上百万元。
  记者特意拜访了这户人家。岑茂财老人告诉记者,他在黑龙江上捕了大半辈子鱼,江里的鱼越来越少,单靠打鱼已经很难养活家人。1993年,他就和本村赫哲族渔民一道离开了渔船,开始开荒种地,现在一家人还种了100多亩大豆。前些年,看到有人靠种树发了财,他就主动承包了村里的荒山,投资6万多元在山上栽落叶松,已成活了10多万棵。10年后,仅靠松树一项,全家人就能收入200万元。
  岑茂财一家人已经成了当地让人羡慕的“明星”,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他儿子娶了一个汉族姑娘,去年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岑茂财老人告诉记者:“我们赫哲族人现在是越来越开明了,只要人勤劳、肯干,我们不在乎她是不是赫哲族人。”
  刚刚从市旅游学校毕业两年多的岑卓秋却不想像她哥哥一样安心在村里生活,如今在民族文化村里的工作虽然每月收入400多元,但她还想着到外面闯世界。岑卓秋向记者透露了她的心里话:“现在赫哲族的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安心生活在这个小村子里,我有很多要好的伙伴都到外面闯荡了,有在山东的,还有到上海的。我明年也要到外面见识见识。”
  赫哲族成为中国第一个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民族
  68岁的尤金玉老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地――街津口乡生活了一辈子,虽然老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但他谈起教育却是一脸骄傲:“我岁数大了,没文化。可我的后人有出息了,9个孙儿中最小的都已经上小学了,两个大孙子正在读大学。”
  如今在黑龙江省赫哲族群众中,像尤金玉这样重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考核确认,45岁以下赫哲族人的文盲率已降到2%以下,这意味着赫哲族成为中国第一个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民族。
  赫哲族现有人口42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和饶河县,是中国仅有的3个赫哲族乡--街津口乡、八岔乡和四排乡的所在地。据了解,这3个赫哲族乡已全部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赫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祖先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肃慎”,主要生息在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世代以渔猎为生。在历代统治者民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民族教育更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在总数不足300人的赫哲族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1950年,新中国第一所赫哲族民族联合小学在街津口乡成立。当时学校里只有一名上级派来的汉族教师,教室是一间临时租借的土房。在那些第一次获得学习权利的赫哲孩子当中,产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批赫哲族干部、教师和学者。
  街津口乡中心学校坐落在赫哲族人口比较集中的渔业村,校园有近万平方米,校舍是两排砖瓦房,理化实验室、图书室、保健室等教学设施齐备,学校还购置了电脑。街津口乡党委书记刘雪锋介绍,国家对民族教育十分重视,近几年加大了投资力度,街津口乡的办学条件在附近各乡、镇中是最好的。乡中心校现在实行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最近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赫哲族也开始由传统单一渔猎生产方式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多业并举演变。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赫哲族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也更加舍得向教育投入。
  八岔民族乡渔业村村民单均义前些年搞起了鲟鳇鱼苗的养殖后,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本学文化,学技术,最近还准备把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自费送到南方去学习养殖技术。他说:“过去赫哲人捕鱼的技术都是上一辈传下来的,并没有感到知识的重要。现在搞渔业养殖,技术相当复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看得懂各种技术资料。”(完)

见习编辑刘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