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岸边 走进“最纯正”达斡尔族大家庭

2011-07-08 18:50:00     作者: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嫩江 纯正 达斡尔家庭 党旗漫卷中国红
[提要]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意即“开拓者”,史料上“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8月15日,7月7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来到这个全国唯一一个达斡尔族自治旗,并在这里见到了施晓亮十年前曾经采访过的鄂英祥老人一家——一个真正的达斡尔族大家庭。

鄂宏庆的儿子已经三个月了,十年前他才是上初中的小孩子

坑洼不平的山路,是采访团去鄂英祥家最大的障碍

达斡尔族人信奉萨满教,图为莫力达瓦旗民族园中亚洲最大的萨满教铜像

    大众网-联通3G莫力达瓦7月7日报道 (特派记者 刘国栋)“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意即“开拓者”,史料上“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8月15日,7月7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来到这个全国唯一一个达斡尔族自治旗,并在这里见到了施晓亮十年前曾经采访过的鄂英祥老人一家——一个真正的达斡尔族大家庭。
  从莫力达瓦达斡尔旗旗政府驻地到腾克镇东霍日里村的距离并不远,不过一百多里地的山道没有像样的公路,自重三吨半的房车只能在颠簸中缓慢行进,途中经过一座超级大的水库,被称为“尼尔基水利枢纽”。这片一望无际的水域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是嫩江干流国家“十五”计划批准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近百亿元,总库容达86.11亿立方米。
  我们要走访的鄂英祥一家近年的变化,就来自这座“跟三峡大坝小不了多少的‘尼尔基’。” 施晓亮说。鄂英祥今年71岁,这位养育了十个儿女的家族长老式的老人,跟十年前一点样都没有变。老人则说,这强壮的身体是有年轻时的底子的,这与年轻时喜欢打“贝阔”不无关系。“贝阔”就是曲棍球,这是达斡尔人传统的体育项目。
  “7个儿子,3个女儿,一家子算算要三十多口人。老疙瘩(最小的儿子)鄂宏庆你来的那年还在上学,现在他的孩子都三个月了。”鄂宏庆是鄂英祥最小的儿子,他与大哥鄂宏玉差了24岁,鄂英祥还记得施晓亮十年前来的时候,鄂宏庆还是个穿着球衣到处跑的半大小子,现在都已经娶上了漂亮媳妇还生了娃。
  老三、老五、老七和鄂英祥住在水库边的新家,老大鄂宏玉是村里的村书记,以他为首的其他四个兄弟则在新村住着,大女儿鄂月红、二女儿鄂月芳、小女儿鄂月容都嫁在了本村,没事的时候都会回家看看。
  老人自称自己的家庭是“最纯正”的达斡尔家庭,除了四儿媳韩丽娟是汉族外,这一大家人全都是达翰尔族。“像我们这么纯正的民族家庭,即便是在咱旗里面都不好找了,现在民族之间通婚的很多。”
  一边唠着嗑,家里的女眷们已经忙忙活活地把饭菜准备上了,人口多又来了我们这些客人,吃饭都分成了两桌,达斡尔族人好客硬把我们和老爷子鄂英祥单独安排了一桌。
  “来来都倒上酒,趁着我现在能喝点,你们都陪陪我,下次再见到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鄂英祥老人的热情,硬生生的让我们“一路不能喝酒”的规定被破坏掉了,每人面前都到了一大杯白酒,“我现在每天都要喝上这么一杯,今天你们来了我高兴,多喝一杯。”
  端起酒杯,鄂英祥老人缓缓地抿了一口烈酒,变化对老人来说,除了岁月的流逝以外,最大的就是生活了。“没想到你们还能找到这里。现在住的地方已经不是十年前的东霍日里村了,那个村子早就淹在水库底下了。”霍日里村是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的淹没区,现在已经沉在了水库底。鄂英祥的记忆里,东霍日里村依山傍水,村后是绿树连片的霍日里山,村左是奔腾的嫩江,村右是清沏见底的霍日里河,鄂英祥的家在村最北边,他家的后院就是山脚,20多亩自留地里玉米、蔬菜正绿,山上绿树成荫,各种山果随手可摘。
  “05年水库建成了,村里人都搬到了镇上国家给盖得新房子里了,我没去,一方面住的地方离田太远,另一方面,我就想在这嫩江边上住着,都住了一辈子了,临了不能挪窝了。”
  淹没田地国家是有补偿的,利用这笔钱,老人和他几个儿子就在水库边上花了三四十万盖了两间窗明几净的大瓦房,扯上水电,电视机冰箱一应俱全,为了方便进出老疙瘩鄂宏庆还刚刚花了十多万买了一辆皮卡车。
  “现在等于一个新的东霍日里村了,村里除了我们还有十来户人家。”老人还真不愧是达斡尔族“开拓者”。 老鄂家一大家子一共200多垧(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一垧合十五市亩)地,包出去一墒一年2000多块钱,家里还雇了羊倌和牛倌帮着放羊放牛,一年收入几十万块钱不成问题。
  “要说生活,真是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以前那土房子又底又矮,跟现在直接没法比啊,干净卫生冬暖夏凉的。如今我就是看看小孙子,没事在家喝点小酒,生活有点太悠闲。”不过,老鄂端起酒杯的时候还是有些感伤,“我年轻的时候可是村里数得着的猎户,‘棒打狍子瓢舀鱼’一点不带虚的。现在不行,不让打猎山上也没有狍子了。”
  酒过三巡,鄂英祥唱起年轻时唱给爱人听的达斡尔族《四季歌》,桌子上放着老人十多年前的一幅照片,照片上他身穿狍皮猎装,站在自家最老旧的窝棚前。如今,猎装早被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馆长以600元的价格收走了。 狍皮猎装是老人想传家的东西,“现在想买也买不到了”,之所以拱手相让,“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达翰尔人,了解达翰尔人的生活。”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