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鲁代表委员聚焦“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2011-03-04 08:26: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  

新春伊始,全国多地出现“用工荒”,企业用尽各种办法却招不来工人,连传统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张金岭: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对这一矛盾现象,很多人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新春伊始,全国多地出现“用工荒”,企业用尽各种办法却招不来工人,连传统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像一道谜题摆在整个社会面前。

  3日,本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工商联主席王乃静,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瑞海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玉,走进本报“北京直播室”,本报首席评论员张金岭作为主持人,与两位嘉宾交流对话,把脉用工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招工难不代表劳动力紧缺

  张金岭:今年春节过后,一些沿海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现象特别突出,于董你们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没有感觉到招工压力?

  于晓玉:现在招工的确很难,我们下去招工发现,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出来。但企业招工难并不是劳动力紧缺,而是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的政策,加上过去沿海城市一些传统的加工行业向内地转移,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资待遇跟在外地差不多,生活成本又低,他们自然选择留在内地,所以用工荒在沿海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张金岭:和招工难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对这一矛盾现象,很多人不理解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王乃静: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市场是由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组成的二元结构式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高,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进入城市。当农村劳动力市场消耗殆尽,城市企业必须大幅提高工资才能招来劳动力,这个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来讲,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来,企业面临招工难,有的人就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吃光了,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农民工,“十一五”期间仅山东省就转移农村劳动力700多万;第二就是大学生,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才117万,到2010年已经达到630万,再加上城市新增劳动力,这个数量很大,根本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近期做了对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想用的人没有。现在哪些人最热?一种是技术性工人,如钳工、车工等;一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在普通劳动力也难招,这反映出就业培训欠缺,就业市场供求错位,企业想招的招不来,求职者想进的企业进不去。

  光涨工资未必能留得住人

  张金岭:于董作为企业家,面对招工难,您认为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比如给工人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就能单独破解这个难题吗?是不是会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少用工人数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利润,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层次?

  于晓玉:光靠涨工资不见得就能把人留住。以前企业一个月一千块钱就能招到工,现在给两千块钱都不一定能留住人。企业能做的有很多方面,首先要为员工购买保险、增加工资、解决住宿问题等等。此外还要改善工作环境,不能拿员工当机器一样使用,要让他们有归属感,不想家。农民工肯定愿意去这样的企业。

  张金岭:招工难现象,从积极的一面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对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肯定有帮助,但也有弊端,或者说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对于不同的地方政府来说,互相之间能不能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来帮助企业吸引农民工?

  王乃静:农民工渴望对城市有归属感,希望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不少企业通过增加工资、购买保险等方式留住员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利润率低,很难承担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最终只能关门,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升级更是搞不了。建议政府进行调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进行减免或者全免。过去我们对外资企业有免税政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小微企业减免税收?

  另外,政府还要改变过去只盯大项目的惯性思维,把土地都给大项目,也要考虑通过园区的形式把地卖给搞同类产业的小微企业,以方便他们搞产业集群。这样既能够保证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创造空间、为员工涨工资,以此来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

  大学生与农民工之间应有交集

  张金岭:现在有人主张,可以把针对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和针对大学生的人才市场合并,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王主席认为这样是不是有助于缓解招工难,同时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这个建议有没有可行性?

  王乃静:实际上,很多企业已经把这两个市场合起来了,现在从高校里招的本科生到企业里去,也是先当工人,研究生到银行里去,就先干柜员,都是在普通的技能性岗位上干,只不过大学生可塑能力强。

  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迎合市场需求,去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本科学校太多,专科学校太少,但大部分人上到专科就业就可以了,这种专科叫职业教育,培养技能性人才,只有这样,两个劳动力市场才能真正交集。

  张金岭:于董你们企业里招的农民工和大学生之间的待遇差距大吗?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于晓玉:目前他们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大,但5年后就能拉开距离。

  对招工难和“用工荒”也应该各有解决之道,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而高等教育也更要重视书本之外的就业实践,让农民工“上得来”,大学生“下得去”,那就业难和用工荒也就有希望解决了。

王云峰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