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垧靖:把党的声音传到田间地头

2011-08-02 10:02:00     作者: 宣宇才 徐元锋 胡洪江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郑垧靖 云南 宣传干部 科学发展观
[提要] 郑垧靖,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乡党校教员。2009年12月13日,在河尾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指导讲话时,郑垧靖突发大面积脑溢血,不幸去世,年仅38岁。

郑垧靖在下乡途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个小小的村庄,能谈科学发展观吗?能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吗?章赛村党支部的回答是: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工作理念与村民共同学习并运用科学发展观……建立‘民情走访活动联系卡’,排查民忧民难,记录民情民意,集中民智民计解决实际困难……”

  2009年12月22日,《保山日报》头版刊发了这条千字小通讯。稿件作者的名字被郑重地加了一个黑框。

  稿件作者郑垧靖,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乡党校教员。2009年12月13日,在河尾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指导讲话时,郑垧靖突发大面积脑溢血,不幸去世,年仅38岁。

  近7年时间,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山间田头,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门外汉”成了“多面手”,“土记者”做出大文章

  平达乡政府办公楼三层的宣传办公室不足10平方米,简陋的电脑桌、书架和沙发是全部陈设——那是郑垧靖担任乡党委宣传委员期间工作的地方。同事郭进才告诉记者,“郑老师有个习惯,当天采访的内容当天完稿。他这间屋子的灯经常亮到很晚很晚。”

  “郑垧靖是个勤奋创作的基层通讯员,是个熟悉农村、思维活跃、不怕吃苦的基层宣传干部。”保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蔺斯鹰流着泪说。

  在龙陵县宣传系统,郑垧靖是出了名的“多面手”:提笔可以写文稿;走进广播室就能播报;拿起相机能拍照片;他还能拍摄视频,并独立完成后期制作……

  其实,2003年才从教育战线转行从事宣传工作的郑垧靖有过迷茫。但他总是说,“学习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源泉。”不会摄影、摄像,他就对照说明书琢磨;不会电脑,他就买来资料钻研;平日里大量阅读报纸杂志,上网浏览新闻学习写作。

  刻苦自学,让郑垧靖迅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能说会写的宣传干部,随后又成了全乡第一个熟练掌握了电视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的人。

  辛勤耕耘结硕果。从事宣传工作近7年,这个“土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省、市、县级媒体采用200多篇。平达乡的外宣成绩名列全县前茅,郑垧靖也先后被评为“保山市优秀乡镇宣传干部”、“龙陵县对外宣传先进个人”、“龙陵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平达之声”建阵地,视频对话解心结

  每天清晨7点,“平达之声”广播总会准时响起,把党的惠农政策、科技法制知识、乡间新闻趣事,传递到偏远山乡70个村民小组3000多户群众的耳畔。

  广播员陈平凤还记得,2008年1月15日中午,郑垧靖搬回一堆高音喇叭,皮鞋没脱就爬上梯子安装设备,他兴奋地喊着,“我们有阵地了。”

  当“平达之声”广播回荡在平达坝子上空,陈平凤看到了“阵地”的威力:有了“广播会议”,村社干部不用跑乡里就能开会;邀请本地致富能手现身说技,群众致富有了奔头;开通热线电话,乡政府分管领导直接为群众解惑释疑;河尾村、黄连河村、安乐村的傈僳语与汉语双语广播,让民族之间更亲近……

  小广播派上大用场。2009年,平达乡成为龙陵县推广“党的声音进万家”试点。

  记者在平达乡采访时,碰上河尾村村民莫再明到乡政府会议室与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视频通话。

  乡长廖书发说,外出务工人员与家里沟通少,会带来很多问题。征得乡领导同意后,2005年9月,郑垧靖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通QQ聊天视频电话,目前全乡已有1000多人次到乡政府与在外的亲人视频通话。“视频对话解心结,千里亲情一线牵”一时传为美谈。

  利用视频网络,郑垧靖还让外地姬松茸种植收购大户陈波了解了平达。2008年,陈波来到平达发展姬松茸产业,每年平达农民因此创收200多万元。

  平安村党支部书记熊国光拿出一堆VCD光盘说,“这些是郑垧靖搜集的烤烟种植、茶叶管理、畜牧养殖资料,送给各村观摩的。”

  “他总能找到切入点、创新点,让宣传推动工作。”龙陵县委宣传部部长杨魁说,郑垧靖和同事们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和手段宣传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工作的创新做法,在全县独树一帜。

  宣传不光看稿子发没发,更要看对群众有没有帮助

  5月中旬,在黄连河村,成片绿油油的山葵已经齐腰高了。

  地处冷凉山区的黄连河村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傈僳族聚居村,过去村民常年靠卖木料和生猪过活,生活水平居于全乡下游。

  2003年,村里开始引种山葵。但群众一没技术,二不懂市场,不敢试,山葵产业面临流产。2006年,郑垧靖来到黄连河村作宣传动员。

  “刚来的时候,他对山葵也不熟。”村党支部书记曹大云回忆,郑垧靖买来一大堆书自学种植技术,又与干部群众反复研究,然后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传。在他的指导下,2007年底,黄连河村的山葵种植面积从不足100亩增加到300多亩,种植户发展到200多户。第二年,山葵产业实现产值5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傈僳族村民曹祖凤告诉记者,靠种植山葵,这两年,家里建起了洗澡间,装上了太阳能,添置了彩电、摩托车,“是郑老师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河尾村村民李从富的生活也因为郑垧靖发生了改变。在为种植、养殖业都不成功而苦恼时,郑垧靖来了,帮他家贷款搞起三七种植。淘到第一桶金后,郑垧靖又引导他,“你应该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当20多户农民种植三七增收致富时,郑垧靖又看到了中低产林改造苗木紧缺的商机,建议李从富发展经济林苗木。

  李从富真的“富”了。郑垧靖把他请进“平达之声”,讲述发家致富的经历,鼓舞带动更多群众发展新产业。后来,郑垧靖把李从富的事迹拍成电视片,刻录成光盘,免费赠送给各村农户,在乡内外广泛宣传。

  “郑老师不会满足于自己有多少稿件被报纸、电视采纳,他更关心宣传工作对群众有没有帮助。”郭进才说。

  2007年,郑垧靖借云天化集团挂钩平达乡的机遇,制作反映平达发展变化的光碟送到集团总部。后来,集团决定再投50多万元,扶持平达乡中学运动场、周家寨人畜饮水等4个项目建设。

  2008年初,郑垧靖通过视频系统和制作宣传光碟,向深圳市电信公司争取到小田坝希望小学25万元教学楼建设资金和8万元设备资金,公司职工至今还资助着该校50多名贫困学生……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