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友:乡亲们的贴心人

2011-08-02 10:40:00     作者: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新闻现场 严谨细致 俞佳友 农民
[提要] 从业10多年,俞佳友始终保持着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践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从业10多年,俞佳友始终保持着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践行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一)

  1996年,一篇题为《海天骄子——记中国水上飞行部队年轻飞行员》的报道在《青岛日报》刊登,作者是俞佳友。当时,俞佳友是中国海军水上飞行部队通讯报台班长、新闻报道员。

  “那篇报道发得可真不容易,我改了一遍又一遍,编辑总是不满意,写了五六遍总算改好了。”俞佳友对这篇报道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就想,总有一天记者将成为我一辈子的职业。”

  俞佳友从小就热爱写作,初中时就开始创作散文、诗歌,退伍转业时凭着部队通讯员的功底,俞佳友进入江西广丰报社,开始了记者生涯。

  10多年来,俞佳友始终保持着对新闻事业的激情。2007年9月,俞佳友进入浙报集团成为《今日早报》一名负责公安交警线的记者。公安交警线突发状况多,很多时候跑线记者常常只能用通稿,俞佳友却总有办法“跑”出通稿之外的东西。2008年4月,杭州推出首条黄白相间的斑马线,未等杭州交警支队发通稿,俞佳友就拿着拍好的照片找到了杭州市交警支队宣传处副处长庄琪。

  “这个斑马线很醒目,交警部门应该同时提倡司机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俞佳友说得直截了当。

  庄琪告诉记者,受此启发杭州交警提出了“礼让斑马线 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效果很好。“俞佳友每次来都把他相机里的照片给我看,他的点子特别多,帮我们出了很多好思路。”

  “只要肯跑,每条线都是新闻富矿。”俞佳友的“跑”新闻,在报社是出了名的,一旦有了突发状况,人手又紧张,领导和同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俞佳友,俞佳友总是一口答应,开着私家车奔赴现场。稿件写好了,俞佳友的工作还没完,他有两个专门的小本子,一本用来记录未能刊登的稿件,写上自己分析的理由,一本用来记录被领导表扬的稿件,同样也要写下自己的感想。

  “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好记者!”俞佳友郑重地说。

  (二)

  2008年冬天,罕见的大雪袭击浙江,杭州多处交通中断,俞佳友任职的《今日早报》新闻中心派出大量记者采写雪灾报道,唯独俞佳友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

  中午12点,外出采访的记者们陆续回来,正在会议室汇总情况时,俞佳友推门进来了,他身上的衣裤全湿,一坐下就脱了鞋子、袜子,双脚冻得通红。

  同事们一问才知道,俞佳友早上6点多就从城西的家中出发,边走路边采访,一路上还帮别人推车,整整走了6个小时才到报社。在报社休息了一会儿,俞佳友又出发到杭州绕城高速路采访,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到报社。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被俞佳友浓缩成一组报道,真实记录了抗雪灾一线的点点滴滴。

  “他就像头牛一样总有使不完的力量,哪里有现场,他就一定会扑过去。”《今日早报》新闻中心副主任丁原波说。

  “所有的好新闻都来自现场,只有深入现场掌握每一个细节,才能写出鲜活的报道。”俞佳友特别在意所写稿件的真实性,这种在意往往体现在他对细节的执著上。

  2007年8月2日下午4点半左右,杭州下沙七堡一丁字坝附近发生了钱塘江潮水卷人事件,有30多人在江堤玩耍时被卷走。得知消息后,俞佳友很快赶到了现场,经过采访得知已有22人被救上岸,另有10余人失踪。

  时间、地点、大致情况都已经清楚,同行的记者都回去写稿了,可俞佳友觉得采访并未结束,因为失踪人数还未确定,“我一定要得出准确的数字,失踪人数可不能随便乱写。”当时在场的公安和搜救人员也不清楚具体数字,俞佳友就一个一个采访还留在现场的失踪人员家属,与获救人员一一核对,终于掌握了失踪人员的确切数字为12人,以及他们的姓名、年龄和家庭住址。“第二天报道一出来,全杭州的报纸只有我的报道是最准确的,同公安部门掌握的数据一模一样。”俞佳友说。

  对新闻现场的执著,注定了俞佳友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地震、洪水、雪灾,他总要求去前线,“不在现场,我心里就不踏实。”俞佳友说。

  (三)

  熟悉俞佳友的人都知道,这个硬汉子其实也会流泪。

  2010年10月26日,《今日早报》副总编辑张静接到了俞佳友打来的电话,“夏明明去世了,我尽力了……”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夏明明是万阜乡村民周秀琴的儿子。2009年初,俞佳友在万阜乡了解低收入农民生活状况时认识了夏明明,当时夏明明刚满18岁,却身患骨癌,左腿肿得吓人。由于没钱做正规治疗,周秀琴只能每天用草药为儿子敷腿。临走时,俞佳友掏出了身上仅有的1500元钱。

  离开夏家,俞佳友一边在网上查阅擅长治疗骨癌的医院和专家,帮夏明明联系北京307医院接受治疗,一边连续写出了《妈妈,我想活下去——18岁男孩发出生命的呼唤》、《记者村官和骨癌男孩的故事》等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相助。到去年底,夏明明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万多元。可惜,人们的爱心没能从病魔手中夺回夏明明的生命。说起夏明明,俞佳友至今还是会哽咽。

  除了夏明明,俞佳友还帮助过很多人。2000年,尹杰带着10岁的儿子尹振平在杭州市龙翔桥卖报,碰到了采访归来的俞佳友。

  “这么小的孩子不能上学却在卖报,太让人难受了!”俞佳友问尹杰,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书,尹杰开始对俞佳友很抗拒,不愿意与他交谈,俞佳友与他耐心交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尹杰。后来,尹杰告诉俞佳友,孩子不能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找不到接收的学校。俞佳友当即说,“如果我帮孩子找到了接收学校,你愿不愿意让他读书?”尹杰说愿意。于是,一篇《十岁报童想读书》的报道就这样出炉了。

  报道刊出后,杭州好几所学校往报社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接收尹振平。最终,尹振平在杭州专门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天成小学回到了课堂。之后,俞佳友同尹杰一家保持了长达10年的交往,每年尹杰都要带着尹振平来杭州一趟,俞佳友就带着尹振平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玩耍。

  “小毛毛现在成绩很好。”俞佳友叫着尹振平的小名,略带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现在在家乡读高三,目标是考上浙大。”

  俞佳友平时说话不多,但从其点滴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系群众的情怀,让他不仅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党报记者,也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两年间,俞佳友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及浙报集团年度爱心人物。(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陈逸宁)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