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贾瑞涛 济南报道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山东连续获国务院批准两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并且一个聚焦海洋经济,一个聚焦高效生态,在全国均属首个。步入“十二五”,“蓝黄”两大战略并肩齐行,山东经济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昨日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广西北部湾到辽东半岛,以前我国沿海的国家发展规划有“三大五小”,“蓝区”获批后,沿海规划增加至9个,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就成为摆在“蓝区”和“黄三角”面前的课题。
“尽管其他省份的规划也叫海洋发展战略,但他们更多地是从陆地层面进行规划,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是在新时期国家由陆地向海洋延伸、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海陆统筹发展的新的发展战略。”费云良表示,其实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我们既要有合作意识,又要有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山东实际出发,提前将自己的规划做好,防止区域内的产业雷同。
目前,山东已经明确了“一核两极三带”的总体空间布局,“一核”即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区域内青岛是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两极” 即黄三角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三带”则由海岸开发保护带、近海开发保护带、远海开发保护带组成,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
山东省发改委副 主任、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启忠在会上也表示,“黄三角”是以高效生态 为特色的经济区,在当好全国试验先行区的总的背景下,“黄三角”为进一步突出特色,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各级的高效生态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条主线,坚持高效生态经济区正确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山东有“蓝黄”两个国家战略,且两个规划覆盖的地域有11个县重叠,但并没有在发展上产生冲突。一方面,“蓝区”以海洋经济为主,海陆统筹,其产业联系由东向西梯次推动,覆盖山东广大内陆。而“黄三角”更多在陆地,又能为“蓝区”提供广阔的腹地。两个战略协同发展,山东由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