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6 22:29:00 我要评论
尹海洋 来源: 大众网媒体行记者参观明湖居。(燕雨 摄)
明湖居用行动阐释着“曲山艺海”的深刻内涵。(燕雨 摄)
罗晓静和搭档表演山东特色曲种:山东大鼓。(燕雨 摄)
相声表演。(燕雨 摄)
大众网济南10月16日讯(记者 尹海洋)八仙桌太师椅、高悬灯笼青花瓷、雕梁画栋花鸟鱼、曲山艺海明湖居。今晚8时许,“文化强省看山东——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团来到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体味一个饱含文化传统的百年老店驶入市场“快车道”后带来的崭新变化。
百年老字号,“白妞”又有后人来
明湖居始建于清末明初(1890年),由山东犁铧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建造。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记载了一段精彩的老残听书,让无数人知道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济南,知道了黑妞、白妞和书楼茶社“明湖居”。
而现在,从芙蓉街南口老残听曲的雕像往里走,穿过芙蓉街,在大明湖新景区波光粼粼的湖面和绿影婀娜的垂柳之中,掩映着一座古朴的茶楼,这便是明湖居新址。2009年9月,济南市政府重建了明湖居,将其建设成一组具有老济南特色的二层仿古建筑,面积达1920余平方米,内设200余个座位,是济南市唯一一处园林式演出场所。
采访团抵达明湖居演出大厅,这里摆着深棕色的八仙桌、太师椅,屋顶房梁雕画着山水花鸟图,厅内的大红灯笼衬出一派喜庆,一块马季先生书的“曲山艺海”红色匾额高悬在舞台正上方,与这些古朴的家具和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厅内还装置了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40平米LED大屏幕,不难看出,济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表演手段已经浑然一体。
新店老相承,妙音娓娓绕梁到
走进明湖居,最要紧的是听一听《明湖曲韵》。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鼓点声起,琴弦拨动,表演惟妙惟肖,唱出来的是传承百余年的曲调。相声《幽默小段》、《百泉图》、山东大鼓《鼓曲新韵》、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雷琴表演流行歌曲……今晚,济南市曲艺团的李洋、孙小林、尹国鹏等演员轮番上阵,为观众们带来精彩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确实很精彩,古老的曲艺和现代的舞台科技相结合,大胆的尝试,很有新意,”国际在线记者张冀巍说,在明湖居看曲艺表演让他感受到济南曲艺的新活力。“游客在济南不光能欣赏风景,还能感受最具特色的济南传统文化,能看出传统文化在发展、在传承,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中国网编辑傅阳看完演出后说到。
《明湖曲韵》是一场汇聚济南曲艺精华的文化旅游剧,自2010年4月28日在明湖居上演,该剧通过“老残”穿越时空来到泉城济南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明湖听书”的热闹景象,将快板、杂技、快书、单弦、双簧、山东琴书、魔术等曲艺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天下泉城的人文景观。
老剧新编排,古老现代两相宜
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李洋和张瀛是《明湖曲韵》的编剧。张瀛告诉记者,这台节目的独到之处是,虽然表现的是曲艺形式,但运用了情景化的串联,以刘鹗笔下《老残游记》中老残这一名扬海内外的人物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他重游济南的故事。这应该是一种尝试,把以往看惯的单个的曲艺形式整合起来,并穿插在一个完整故事的情节内。李洋介绍说,《明湖曲韵》通过声、光、电、服、道、效、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打造、包装,同时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形成一种不同往常的曲艺演出。
自2010年4月28日开演以来,已经演出了200多场。“让游客看到别处看不到的,听到别处听不到的,让他们记住济南,并开始喜欢济南。”李洋说,“明湖居”已经成为济南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