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 至善至爱

2011-03-27 16:4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孔庆灿,男,汉族,1949年10月出生,198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曲阜市董庄乡屈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在妻子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抚养年幼的孩子成长成才的沉重家庭负担面前,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将一个年人均收入200元的穷村庄变成了人均收入超8000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孔庆灿,男,汉族,1949年10月出生,198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曲阜市董庄乡屈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在妻子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抚养年幼的孩子成长成才的沉重家庭负担面前,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将一个年人均收入200元的穷村庄变成了人均收入超8000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被评选为曲阜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曲阜市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济宁市人大代表、济宁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济宁市农村科普带头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村科普带头人、山东省科技之星;2010年4月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抓班子带队伍——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孔庆灿同志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自觉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做好党的建设工作,努力增强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执政能力。一是注重发挥党支部和村“两委”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带领村“两委”干部不管是在调地建棚还是在管道铺设等工作中,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调地要最孬的地块,每次有重大工程都是吃住在工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注重坚持村级事务民主公开。把坚持村务、财务、党务公开作为做好工作的政治优势,凡事都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增强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激发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三是注重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投资32万元建起高标准的办公场所,配备了图书室、道德教育室、卫生保健室、微机电脑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并坚持每年“七一”、“春节”等节日期间,到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家中走访慰问,体现党的温暖和关心。
 
    调结构促发展——带领群众致富
 
    孔庆灿,1982年开始任董庄乡屈家村村委会主任,1996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上任之初,正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果蔬产品种植新技术,决定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把草莓设施栽培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经过多次学习考察,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调动起来了,但真正要建大棚,大面积发展草莓种植,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是大规模调地。调地是农民的大事,牵扯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工作开展更是难上加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孔庆灿就挨家挨户的做工作、讲道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群众被他的诚心和耐心感动了,由反对转变为配合,纷纷同意了土地流转建棚。二是缺少资金。1996年建一个大棚需要6000元,村里一次要建设100多个大棚,至少要拿出60万元的资金,这对一个贫困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面对困难,孔庆灿坚持“为民做好事,就是天大的困难,也要坚决克服”的信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村经济基础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制订了“每建一个大棚,村集体补400元,提供贴息贷款2000元,竹杆、无滴膜等生产用品全部由村集体统一采购”的补助政策,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纷纷投亲靠友贷款借钱,终于筹足了投资用款。三是缺少技术。为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孔庆灿多次向市、乡农业科技部门请教,与山农大、省蔬菜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对子,寻求技术支持。并不惜重金从莒南、天津聘请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生产,还拿出近2万元,选派了9名技术能手,到寿光及大专院校进修培训。就这样,在他的领导下,屈家村首批100个大棚终于在1997年秋季落成,当茬亩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2008年,他又根据市场需要投资180多万元,新建钢架结构大棚126个,既提高了产量,又提升了经济效益。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保障村民权益,他又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成立了凌云草莓合作社,建立了占地2600平方米、容量2400吨的凌云冷库,实现了草莓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冬暖式大棚650个,屈家村已经从过去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穷村庄,变成了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经过积极协调,总投资近3亿元的曲阜乐义果蔬批发大市场项目在屈家村落户兴建,将为实现屈家村的科学跨越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遇。
 
    抓民生惠群众——建设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孔庆灿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加大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同时以“科技兴家、文明守法、民主进步”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村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把屈家村真正建成一个“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的幸福新家园。一是兴修水利,解决村民“用水难”。投资80万元,历时两个冬春的奋战,发动群众兴修了8000余米的水利工程,解决了村西近8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开挖了29个大口井,并配备铺设了水利管道,彻底解决了所有土地的灌溉问题。二是硬化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1997年5月,奋战30多个昼夜,投资20万元,完成长1300米、宽6米的柏油路铺设;2005年春,新修8条8米宽、长7000多米的生产路,并对村中主要道路进行了净化和美化,砌垒疏通排水沟3200米,解决了群众雨天出行难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建了农家书屋,添置图书1000余册,坚持全天向村民开放,并适时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同时,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美在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
 
    舍小家顾大家——至善至爱当先锋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孔庆灿深感肩上担负着上级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深感责任重大。因此,班子的建设、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冷暖,时刻装在他的心中。他常问一个问题:当书记为什么?任职期间干什么?离职之后留什么?就这样,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的家庭是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早年去世,是母亲独自将他们兄妹四人拉扯长大。后来他成了家,妻子患有大脑炎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1996年,当选村支部书记时,在香港定居的叔伯哥给他来信,为了能让他母亲和全家过上好日子,叔伯哥主动出资让他干个体。老母亲也不同意他当村干部,怕他脾气坏,得罪人,况且家庭负担重又离不开他。但他没依着老人,也没顺着大哥,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1995年8月7日,当时屈家村正在铺设水利管道,由于地面附属物较多,工程难度大,孔庆灿带领几个村干部都是吃住在工地,繁重的家务、地里的农活全部搁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经常几天不回一次家。当这一天他们正热火朝天的下管道时,有人说:你母亲病了。当时他就想“也许老人家感冒头疼,不会有大事,下完管子我再回去看看”。但当他忙完赶到家时,老人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便告别了人间。事后,他经常看着母亲的照片流泪,假如平时能抽空常到家看看,分担点老人家的家务,假如听说母亲得病后立即回家送医院抢救,可能是另一种情况。母亲去世后,他的负担更重了,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孩子年幼,有时候忙起来一天一顿饭,和衣而睡,那是常有的事。1997年,他在外工作的大哥为解决他的家庭困难,寄来9万元钱,让他翻盖新房。可当时村里修柏油路正急需资金,这时他想也没想,毅然全部拿出投到了集体事业上。为方便工作,大哥给他买的汽车,他也无偿地让集体用着。可对集体的钱、村民的钱,他从不枉花一分。有时外出联系工作当天回不来,旅馆住最便宜的,饭吃最便宜的。有时为省下2元的公交车钱,不惜多跑几里路。这些年来,每次想起妻子吃着冷饭、孩子上学回家没人做饭的场景,孔庆灿心里都有一种钻心的内疚和亏欠,觉着很对不起他们。孩子们被他言传身教的行为和精神感染,上学学业优秀,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成为他最大的欣慰。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