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戏曲国粹,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10-27 14:02:00
作者:
唐凤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 文化 济南
[提要]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经济文化的中心,知识结构、经济实力、信息传播均远超过其它地区,市民的文化层次、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戏曲文化的提高和发展。
小时候经常去剧院,站在舞台下面,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戏台上的表演,入迷地听着演员字正腔圆的唱腔,那个时候,听够去看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艺节目出现了,电影、电视、连续剧、港台剧、韩剧......戏曲渐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再后来,下一代出现了,戏曲更成了他们不屑一顾老掉牙的节目,“看戏,那是老年人的事......”那么,戏曲真的落伍了吗?
当然不是。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戏曲,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戏曲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基因与文化血脉。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属性,戏剧发展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经济文化的中心,知识结构、经济实力、信息传播均远超过其它地区,市民的文化层次、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戏曲文化的提高和发展。发扬戏曲国粹,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第一,将戏曲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全市范围进行戏曲文化普查工作,建立戏曲文化档案,实行分级保护、管理,并建立保护名录,在保护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逐步进入全面、规范、有序的正常化轨道。
第二,将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适当增加当地主要戏曲文化艺术的财政投入,确保戏曲创作不受经费影响,争取多出精品。
第三,积极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着眼于长远,逐步建立和完善传承人传习制度,通过逐级申报,评选出我市戏曲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传承人的补助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传习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四,加大戏曲文化宣传力度。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方面对全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戏曲文化启蒙,唤醒和提高社会公众的戏曲文化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成立民间戏曲艺术社团,让戏曲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引导群众创立自己的品牌戏曲文化活动。
第五,坚持戏曲文化全面覆盖的原则,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注重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文化权利。通过财政补贴、单位赞助等方式,定期向他们免费或者低票价开放戏曲文化活动场所。二是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和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根据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特点,定期组织文艺团队到社区服务,满足他们的戏曲文化需求。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也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扬戏曲国粹,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作者:唐凤,济南市地震局)
高娜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