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顺民意、知民情、解民忧

2011-10-27 14:10:00     作者: 李晓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网上民声 网络舆论
[提要]  关注网上民声、重视网络民情、引导网络舆论,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网络中聚集民意,也是最快捷、最全面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三问”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人民主题地位的真诚态度,是细化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要真正把“三问”问到实处、问到真处、问到用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人民群众中间,把话筒递到基层去,认真倾听群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问民”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尊重和保持群众在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倾听群众的需求和意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了解民意有很多种,毫无疑问,现阶段最好的倾听民意、集纳民智的渠道就是互联网。
  关注网上民声、重视网络民情、引导网络舆论,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网络中聚集民意,也是最快捷、最全面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化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数字产品迅速地更新换代,网络成为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本地的方略举措广而告之,同时通过网络这一形式可以最快捷的聚集民意。在实行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民意民情也不断变化,运用网络聚集民意,汇集民智是进行科学决策最有效的形式。
  “在网络时代,正确利用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一种新要求,成为考量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的一项新内容,成为当前执政观念和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新标志。”而青岛市主持的各种网上评议、网络问答活动,正是网络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起来的沟通桥梁,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顺民意接地气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网络必将成为“三问于民”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应该说,网络的特性决定网上的民情民意较之现实社会会表现得更真切、更贴近实际,但如果操作不当,网上的民声民情也比现实社会中更具有情绪化和极端性特征,因此,在进行网络问政的过程中,必须摆正心态、放下架子、与群众真诚交流,让网络问政问出真效果。
  近期网络媒体正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用群众的语言、网络的特点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美好生活;使先进的新媒体真正为人民所需,为群众所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应该说活动的初衷和进展都是令人满意的,但是部分媒体也遭受了网民质疑,认为活动过于“喜庆”,这样的报道,规模有了,气势有了,内容有了,但却难留印象,更难给群众留下好印象。这种现象值得警醒,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地走走看看,报喜不报忧;同样“三问于民”也不是“浮光掠影”地问,走走过场问而不纳。
  问政于民是要确保民众民主权力,让群众参与到整体发展的设计和规划中来;问需于民则要关注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切身的利益、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大到住房保障医疗制度,小到邻里关系针头线脑都要认真倾听、及时解决;问计于民要拢聚民间智慧,倾听群众对于发展的规划和需求,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普惠性。要做到这些,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把问政的话筒前伸到群众的嘴边,掏出群众的心里话、实在话,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三问于民”活动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面倾注着一种感情,向群众问计,向群众讨计,以提升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它也是一种清醒剂,尊重群众的话语权,知情权,表达权,信息公开,党务公开。不闭门造车,不主观臆断,作决策不拍脑袋行事,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事事处处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民生问题,而“三问于民”就是要以民意为重,充分利用网络等渠道,尊重民意,最大限度的了解民生,从而对症下药去提高和改善民生,才能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高娜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