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林左旗辽文化资源分布情况
巴林左旗是契丹文化、辽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确认的文物大县(旗)。辽代时期,巴林左旗是辽王朝的京畿之地,辽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现地上地下存有丰富的辽代城址、聚落、佛寺、墓葬等。截止目前,巴林左旗境内已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819处,其中辽文化遗存500余处。在诸多文化遗存中,辽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广、内涵丰富、享誉国内外,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辽上京遗址、辽祖州祖陵遗址、金界壕遗址巴林左旗段、辽代真寂之寺遗址、韩匡嗣家族墓地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辽代开化寺遗址、辽代平顶山云门寺遗址、富河沟门遗址、哈拉基木祭祀遗址。
重点辽文化遗存有:
1、辽上京遗址。该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城区南郊,辽上京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广袤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被称为“草原第一都”。分南北二城,两城连接呈“日”字形,“北曰皇城,南曰汉城”,两城面积500公顷。辽上京附属建筑现存有南北二塔。南塔位于辽上京遗址南约2.5公里的土龙山北侧,与北塔遥相呼应;塔高25米,八角七檐,檐头系风铃;塔身有浮雕,刀法细腻,其风格类似辽西京大同华严寺内的辽代雕塑。北塔座落于辽上京遗址北约2公里的山丘上。塔高14米,六角五檐,其形式和风格与辽代诸塔混然不同,据考证北塔应建于辽代中早期。
辽上京遗址1961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2002年《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并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4年发布实施。辽上京遗址是我国目前保持状况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皇城部分保存完好,夯土城垣高达6—10米不等,宫殿寺院等建筑基址依稀可见,文化积淀较深。汉城内也保存有大量的基址和遗迹,而且没有较大的人为破坏,也没有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辽上京遗址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信息,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对辽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辽上京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发掘,对于加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辽祖州祖陵遗址。该遗址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西北部。祖州即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祖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位于祖州城内现存一石房子,作何用途,众说不一,至今是个千古之谜。石房子由7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虽已历尽千年风雨,仍旧安然端立。辽祖州祖陵风景区的古道、古桥、祖山、龟趺山,辽墓、翁仲、天梯山、木叶山等景点吸引着人们进行考古、踏察、登山、旅游。
3、辽真寂之寺。该寺位于巴林左旗林东城区南20公里的群山中,是辽清两代弘扬佛法的著名场所,核心景区的灵岩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灵岩山山顶上有一块高傲凌云的桃形巨石,山东崖壁上的辽真寂之寺,依次排开三座石窟,中窟内主体是释迦牟尼圆寂的雕像。灵岩山南的七锅山,山间裸岩分布着大大小小、无以计数的冰臼,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留下的遗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这里的冰臼群为“天下一绝”、“世界奇观”。
二、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辽文化产业进展情况
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如何让巴林左旗境内的辽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如何将辽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旗委、旗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共同谋划的课题。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不断挖掘辽文化内涵,深入打造“大辽京都、契丹祖庭”辽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0年年初,旗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将发展辽文化产业确定为全旗“五大战略发展目标”之一,明确提出了以我旗丰富的辽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辽上京遗址公园建设为核心,遗址周边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力争用5年时间,把林东镇打造成为中国富有浓郁辽代建筑特色、人文特征明显、现代气息鲜明的文化名镇;通过10年的努力,把巴林左旗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辽文化旅游胜地的工作目标。为此,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依托文保项目及资金,做好辽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早在2003年我旗就完成了《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启动了辽祖州祖陵规划编制工作。近年来,旗里累计争取国家、自治区文保部门近千万元资金用于文物保护;2010年,旗里又争取相关项目资金1035万元,相继实施了辽上京遗址防洪工程、辽祖州祖陵遗址防洪工程和看护房建设等工程。这些资金的投入和工程的实施,使得旗内的辽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二)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挖掘整理辽文化资源。2006年旗委、旗政府与赤峰学院联合成立辽文化研究中心,并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社科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等辽史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及业务往来。2008年成立了契丹·辽文化研究学会,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契丹·辽文化研讨会,出版了《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国内辽史研究专家有关辽文化论文27篇。2009年成功召开了中韩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辽史研究论文集》,收录国内外辽史研究专家有关辽饮食、风俗、礼仪、服饰的论文30余篇。2010年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辽祖州祖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基本探明了祖州祖陵遗址的规范、形制,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
(三)抓住赤峰市准备“申遗”的契机,积极推进辽文化产业。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辽文化申遗列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此为契机,旗委、旗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旗财政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内蒙古上京辽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聘请的相关专家对契丹饮食、风俗、礼仪、服饰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辽文化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力度也正在加大。二是结合林东城区西部组团开发,加强对辽上京遗址周边环境的治理。目前辽上京遗址及周边部分土地拆迁、整理、储备工作接近尾声。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项目,辽真寂之寺景区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全市向世博会推出的十大看点之一;望京阁、野猪林—契丹大营景区、老爷洞沟契丹风情旅游景区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四)学习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快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建设步伐。一是先后4次赴西安学习考察文化产业,并与西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二是投资150万元委托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京辽文化产业园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正在完善过程中;投资120万元委托西安美灵机构做上京辽文化产业园总体策划正在进行;已委托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所开展上京辽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及 “辽上京博物馆”、演艺中心等主要建筑单体设计工作。三是成立了巴林左旗辽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管委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创建工作。四是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书通过自治区文物局审批,资格评定申请书等相关文件已经呈报国家文物局。五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成了辽祖陵、奉陵邑的保护规划终审工作;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于2010年底完成了辽上京遗址考古挖掘的测绘工作。
(五)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营造发展辽文化产业的深厚氛围。一是在市级各类媒体对辽文化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其中,在《赤峰日报》发表宣传辽文化的文章10篇;在赤峰电视台《魅力赤峰》栏目中播出6期《走进辽上京》专栏,在《赤峰新闻》栏目播出了10期《走进辽上京》系列报道。二是投资300多万元在央视《百科探秘》栏目连续播出《探秘草原皇城》系列节目4期。三是投资280万元聘请北京上造影视拍摄《梦落繁华—辽上京》宣传片,目前后期制作已经完成,正在通过相关部门审核。四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我旗拍摄的《走进辽上京》系列宣传片在西安大明宫馆连续播放40余天,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五配合市委、市政府进行的辽文化影视剧创作工作有了阶段性进展。六是在旗内各类媒体上开设了永久性宣传辽文化的专题、专栏节目,在全旗范围内营造出了发展辽文化产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近期发展辽文化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抓住赤峰市准备将辽代大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启动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产业精品工程。
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启动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在遵循《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今年的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协调各上级主管部门,年内确保此项目的立项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二是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完成辽上京遗址的测绘工作及考古发掘工作。三是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抓紧时间完成该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项目计划书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等前期工作。四是继续实施辽上京防洪工程、文管所等文物保护工程。
2、启动辽祖州祖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在遵循《辽陵奉陵邑文物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今年的工作重点:一是积极协调各上级主管部门,年内确保此项目的立项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二是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抓紧时间完成该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项目计划书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等前期工作。三是组织实施辽祖州祖陵防洪、龟趺山太祖记功碑保护恢复、龙门遗址保护恢复、古道古桥修复等文物保护工程。
3、抓好辽真寂之寺旅游风景区二期建设。辽真寂之寺景区2011年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投资560万元建设景区接待服务中心;二是投资530万元建设七锅山景区。预计2011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对景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4、抓好老爷洞契丹风情旅游区二期建设。老爷洞沟主景区2011年建设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完成景区详细规划的策划及评审工作;二是进行一些初步的基础性建设。景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始,预计2011年7月份完成。
(二)继续学习与借鉴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动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尽快完成上京辽文化产业园总体策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内 “辽上京博物馆”等主要建筑单体设计工作进度,力争在2011年4月底前完成巴林左旗上京辽文化产业园“第一地块”整体效果图设计,并完成博物馆等主要建筑单体的古建筑单体效果图、剖面图、透视图等设计,并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工程。
上京辽文化产业园项目,将立足国际化与生态化、立足人文特色和区域特色,依托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以契丹文明、辽文化为核心文化诉求,充分挖掘契丹文明、辽文化、草原文明和现代文化产业、现代城市发展、现代市民生活的契合点,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赤峰市文化产业战略高地、内蒙古文化产业样板、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巴林左旗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将建设成为:辽文化综合展示演绎体验平台;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巴林左旗文化旅游的整合平台;巴林左旗旅游名片和城市客厅;巴林左旗时尚消费、休闲游憩平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
上京辽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4170亩,其总体结构为“一心、一带、一轴、五区”的。一心: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东方大遗址保护的典范;一带:环遗址景观带和交通带;一轴:文化产业发展轴;五区,即五个功能区:文化综合展示区;时尚文化体验区;康体养生休闲区;民俗文化旅游区;艺术创意创作区。上京辽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146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集中建设文化综合展示区、时尚文化体验区。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辽文化主题广场建设、路网工程建设、景观大街及绿化工程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博物馆、演艺中心项目、“古玩城”、文化商场及酒店、文化商品街以及城市综合体及商品住宅楼项目。
(三)继续加强与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合作与沟通,进一步加大辽文化主题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营造发展辽文化产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大力推广辽代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项目。一是聘请旗内外专家名人,成立辽文化遗产研究办公室,加大辽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学艺术作品的成效与力度。二是组织并邀请旗内外知名作家来我旗采风并完成辽文化题材剧本编创和演展中心的策划工作。三是面向旗内外出版反映契丹辽文化知识的期刊、简报,以此进一步扩大契丹辽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积极配合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做好辽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工作。配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把祖陵陵门的发现列入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与相关科研院所协作,尽快完成“辽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整理工作。
3、继续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沟通和联系。一是《梦落繁华—辽上京》宣传片完成后,要尽快争取在上三级媒体播出。二是在对辽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制作与辽文化有关的专题片或影视剧,进一步扩大辽文化的影响力和我旗的知名度。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