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捐”欺人更是自毁

2011-08-18 13:40:00     作者: 徐晶卉    来源: 文汇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诈捐门 口供 坏账 中华慈善总会
[提要] 有人爆料称,某光伏组件制造商冠名了一个慈善活动,在没有捐出赞助物资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1500万元的免税发票。据悉,该企业曾承诺向慈善活动交付价值1500万元的光伏发电组件并赠与学校,但结果“并未兑现”。

    这几天又有企业陷入“诈捐门”了。有人爆料称,某光伏组件制造商冠名了一个慈善活动,在没有捐出赞助物资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1500万元的免税发票。

  据悉,该企业曾承诺向慈善活动交付价值1500万元的光伏发电组件并赠与学校,但结果“并未兑现”。根据公司自己的“口供”,这批货已于3月28日从公司的仓库,转移到了当地的另一个仓库——因为这批货已不属于企业而是用来捐助的,所以必须要转移到新的仓库。这不禁让人匪夷所思,捐赠物资从一个仓库转移到另一个仓库,连慈善总会都未经手清点,就算捐赠完毕了?这是否存在“有意欺骗被捐赠方,骗取免税发票”的嫌疑呢?

  “诈捐门”事件再次暴露出企业慈善平台的诸多不规范。事实上,近年来“诈捐门”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在慈善晚会上一激动,报出个天文数字,结果又拿不出来,成为一笔“坏账”。既赚到了名声,又不“荷包放血”,看似赚了便宜,但笔者认为,企业做慈善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收获的是信誉回馈,但倘若打着慈善的幌子骗名声,连道德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企业信誉?公众信任伤不起,企业“诈捐”,到头来蚀掉的只能是自身的信誉。

  徐晶卉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