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4 08:34:00 我要评论
来源: 大众网43岁的王群坐在王华堂为他制作的轮椅里
王华堂夫妇倾心照顾原本素不相识的脑瘫弃婴43年,终生未生育
王华堂和张翠兰把王群抬到床上休息
大众网记者 赵新婷
这是发生在蓬莱一对普通夫妇王华堂、张翠兰身上的真实故事。他们倾心照顾原本素不相识的脑瘫弃婴43年,终生未曾生育。有人说他们痴,有人说他们傻,而更多的人,是眼含着热泪将他们的故事颂扬。
“我是个医生,不能丢下一条命不管”
再谈起43年前的那一幕,王华堂和妻子张翠兰哭了。
时间回到1970年腊月。当时还是位妇科医生的张翠兰下夜班刚睡下,便被急促地敲门声惊醒。门一开,一名孕妇抽泣着跪在门口,恳求她让未婚先育的自己入院生子。热心肠的张翠兰听罢,立刻套上外衣,连夜将就要生产的孕妇送到医院,还把刚领取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了她。
第二天就去青岛出差的张翠兰没有想到,一个后来叫做“王群”的孩子,此时已走近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十天后我一回医院,值班护士就把刚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钱的住院单据一起给我,说孩子的母亲走了,孩子拜托给我抚养。”张翠兰回忆说,当时的自己犹如五雷轰顶,全然不知所措。但看到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从未当过母亲的她决定先把孩子抱回家,边抚养边帮孩子寻找亲生母亲。
由于交通通讯不便,入伍一直驻守长岛的王华堂十多天后才从妻子的来信中得知这一消息。“翠兰,我支持你的决定,孩子咱先养着。”就这样,王华堂一边四处想办法托人买奶粉,一边打听着孩子生母的消息。直到确定那名孕妇先前留下的名字和地址都是假的,夫妻俩才明白:孩子被遗弃了。
更让两人心痛的,是孩子看起来越来越不正常。别的宝宝生下来就会吮吸手指,可自个儿抱回家的娃两个小手总是动也不动。奶嘴塞进嘴里,吮吸的口形也很奇怪。张翠兰心疼地抱起孩子,发现孩子的两条小腿呈剪刀型交叉,怎么掰也掰不开。
“这个孩子可能是脑瘫,赶紧送人吧。”产科同事的一句提醒,让王华堂和张翠兰两个人一夜没合眼。一位本家哥哥专程登门劝他们:“把这孩子送走吧,他的亲生妈妈都能丢了他,你就不能丢了?”这话说得实在,可就是说不到两人心里去。
那些年,要找到婴儿奶粉并不容易。王华堂一有空,就一趟趟跑军供商店托人买。听说去壳的高粱米有利于婴儿发育,张翠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戴上老花镜,一粒粒地将高粱米去壳,再放到碾子上碾碎,兑上糖抹进孩子嘴里。孩子打小厌食,王华堂和张翠兰就轮番扭秧歌、扮鬼脸,趁他被逗笑的时候,把饭一勺一勺喂下去。当时家里还赡养着双方的父母,可这个每月收入不足50元的家庭,大部分开销都是花在原本素不相识的弃婴身上……
孩子一天天长大,王华堂和王翠兰的心也愈揪愈紧。多少个无眠的夜里,夫妻俩望着睡得正香的孩子发愁。这孩子的母亲到底在哪?怎会这般狠心?
然而不管有多难,两个人从没想过放弃。妻子张翠兰的话,王华堂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这孩子既然来到家里,就是咱们的缘分。如果放弃,孩子该怎么办?是要丢到草丛里,还是找个不认识的人送走?你是个军人,我是名医生,要是真这样,我们还能活得安生?从今往后,他就是我们的儿子!
因为担心家里亲戚朋友不喜欢这个捡来的儿子,张翠兰特地给他取名叫“王群”。单名一个“群”字,就是希望这娃娃将来“能入了王家张家的群”,别受委屈。
“那时经常整夜失眠,幻想着哪天孩子的病就好了”
当3月20日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一起到位于蓬莱西郊的紫荆山老年社会福利中心看望住在这里的王群时,在场的人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爸!妈!好!”已经43岁的王群坐在王华堂为他制作的轮椅里,吃力地向二老打着招呼。张翠兰快步走上前拉起王群的手,想看看他过敏的右手有没有好转。“坐!坐!坐!”王群用仅会说的几个词让两位老人坐到床边,自己则扭着身子用力地转动轮椅,向床边挪去。
这样的场景,在王华堂和张翠兰看来,已经是个奇迹。
王群半岁那年,曾因腹泻不止被送到县医院。就是这次就医,让王群正式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终生痴呆。医生说:“别治了,孩子不可能治好。”可王华堂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给群儿治病。”此后的近十年,夫妻两人卖了老家的房子,辗转青岛、威海、旅顺、上海、大连等地为王群求医问药。泪,不知流了多少次,钱,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那些个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日子,张翠兰至今一提起来,眼泪还止不住地流。
去青岛治病那年,王群才刚刚三岁。王华堂带着他搭朋友的货车到达青岛时已经是下午。饥肠辘辘的王华堂买来一碗饺子给王群,自己只要了一碗汤。哪知饺子送到王群嘴边,他却不肯吃,只吃力地说着“爸,吃,爸,吃……”王华堂一下子就哭了,只好咬一口饺子边,再把饺子送进王群嘴里。
到上海治病是搭货船去的,从未坐过船的张翠兰和王群在船舱吐得昏天黑地。渴了,就要点水喝,饿了,就拿馒头沾水吃。船靠岸后,舍不得住旅馆的王华堂夫妇在码头找到一个废弃的涵洞过夜。夜里温度低,王华堂坐在洞口用身体挡着风,靠在里面的张翠兰用军大衣把王群裹得严严实实,紧紧抱在怀里……
没人知道,漫长的求医路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直到在上海瑞金医院,一位颇有名气的专家心疼地告诉他们:别再浪费钱了,世界范围内脑瘫儿的治愈率也不足千分之一。张翠兰听了,顿时昏倒在地。
回到家后,张翠兰开始自学针灸理疗,先在自己胳膊、腿上做实验,再给王群施针。“针扎在孩子身上,我得提前知道疼不疼啊。”张翠兰不止一次地对丈夫念叨。每天早上起床,王华堂也总替王群按摩推拿上热敷,想尽办法帮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那时候经常整夜整夜地失眠,幻想着哪天孩子的病就好了。”王华堂说。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群奇迹般地学会了单个字单个词地说话,右手也能干些简单的活儿。尽管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拮据,可要强的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从不在外人面前说起家中的苦。一家人的衣服补丁再多,也一定是干干净净的。看到邻居家的孩子都有玩具,张翠兰就用碎布头给王群做沙包、做玩偶。懂事的王群总是说:“妈做的,好!”
无法出门玩耍的王群,平时总喜欢坐在窗前看大街上的人来人往。40多年了,他最喜欢的伙伴仍然是家里那台旧得不能再旧的钟表。因为长久以来,他要靠不停地看时间来提醒自己,爸爸要回家了,妈妈要下班了……
直到2009年10月,年迈的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再也无力照顾王群,才将他送到福利中心生活。
从此,海福莱小区3号楼二楼东户窗前,再不见了那个爱看表的孩子。从这里去往蓬莱西郊的公交车上,总有两颗急切而牵挂的心。
“只要我们走后孩子还有人管,我们就安心了”
说起王群离开家那天的情景,58岁的老邻居刘承禄泪雨如下。
深秋的蓬莱已经凉意渐浓,不愿意离家的王群在楼下拉着刘承禄的手哭着大喊:“叔!爸,妈,不好!叔,来啊,来!来啊!”刘承禄知道,这个细心的孩子是担心自己不在,体弱多病的王华堂和张翠兰无人陪伴,要让自己多去家里看看他们。“王群你放心!叔一定常去你家里坐,也一定常去看你。”听着刘承禄的承诺,王群才撒开手,让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抬到车里。
车子开走了,王华堂和张翠兰抱头痛哭。43年了,他们没曾想到要和王群分离。可由于长年操劳和精神高度紧张,78岁的王华堂患上严重的冠心病,老伴张翠兰也因严重高血压数度住院。每天晚上单是完成把王群从轮椅抬到床上这一个动作,老两口都要坐在床上喘半天。
“这么好的孩子,做父母的谁舍得送走啊。”张翠兰几次抽泣着对记者说。在他们眼里,王群一直是个惹人疼的孩子。每到过年,看到邻居家儿子儿媳大包小包地回家看望老人,心生愧疚的王群总是要求把窗帘拉上。他是怕二老看到这样的情景伤心。今年初一的中午, 王群突然在里屋不断用右手拍打自己的双腿。忍不住落泪的王华堂知道,他是在责怪自己,他知道为了治好自己的腿,父亲母亲几乎花光了全部的积蓄……
几多流年似水,几多情义无价。过了不惑之年的王群一定也感受到父亲母亲正一天天老去,而他们的无奈和孤独,自己却永远没有办法弥补和缓解。
“为什么不再要个孩子呢?”采访中,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张翠兰说,那时候家里穷啊,给王群治病要花钱,哪里还有能力生孩子?要是我自己怀了孕,又要哺乳又要看孩子,王群谁来照顾?就这样,王群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更需要人,夫妻俩便谁也不再提生孩子的事。
离开福利中心时,王华堂和张翠兰坚持要将王群抬到床上午休。只见王华堂熟练地拿下轮椅前方的挡板,卸下轮椅两侧的固定挡杆,将王群拦腰抱住,张翠兰则躬下身子抱起王群的双腿,吃力地配合着丈夫将王群向床上挪着。
没有人能够计算地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样的配合到底重复过多少次。只是当岁月悄然荏苒了43年,已经能够支撑着床头勉强站立的王群看起来还是十多岁的模样,王华堂和张翠兰却已佝偻起身躯,蹒跚了脚步。
“只要我们走后孩子还有人管,我们就安心了。”为王群操劳了一辈子的王华堂和张翠兰,现在生活里天大的事就是按时吃药,定时散步。王华堂说他和老伴儿要好好活着。因为只要他们多活一天,王群就有爸爸妈妈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