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山东:新战略 新优势 新台阶

2012-05-12 13:40: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提要] 既要财源广进、民富省强,又要青山绿水、和谐安康,山东在积极应对一道道难题和挑战的同时,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从2.18万亿到4.54万亿,从1355.3亿到3455.7亿,从952.9亿到2360亿——2006至2011五年间,山东省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和两千亿美元新台阶。

    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2192元、4368元提高到22792元和8342元,粮食连年增产,“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目标超额完成,省控59条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科学发展战略引领下,在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攻坚中,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又不乏创新创业激情的山东人民,用质朴、勤劳的双手,徐徐展开一幅精彩纷呈的新山东历史画卷。

    强省战略:经济文化大省的历史选择

    作为经济和文化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成就引人瞩目。经过上世纪80年代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为代表的山东农村“黄金发展期”,继而从90年代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组,培育重点企业集团,农业一路领路,工业“群象”并立,三产快速跟进,山东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向开放,由贫穷落后向繁荣昌盛的跨越。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山东应有何新作为?2007年6月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2008年3月9日上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和现实紧迫工作抓实抓好。7月20日,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时,进一步要求我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取得新进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取得新成绩。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归结起来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7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山东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山东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善弈者谋势”。过去的5年,是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由近3000美元向6000美元攀升的时期,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阶段。其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不断壮大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提升人均水平仍是主要任务;资源比较丰富,但产业结构偏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紧迫;工业总量居全国前列,但农业所占比重偏高,农村人口较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这些阶段性特征,成为我省实施强省战略的基本依据。

    所谓“强省”,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贵斌看来,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劲综合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对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省份。具体到山东,应将战略定位确立为联结京津冀和长三角,依托黄河中下游广阔腹地,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济文化融合、陆海统筹、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三甲,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只居全国七八位左右,人均财政支出排在全国20位后,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较大、经济结构层次不够高、服务业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另一方面,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不够发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仍艰巨繁重。强省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恰逢其时,任重道远。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一个创新战略,需要创新思维和举措。为此,我省提出“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即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努力创造山东发展的新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

    “蓝黄”引领:重点带动下的区域协调

    “再过三到五年,这里将是中国最有吸引力的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地,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科技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4月12日,黄海之滨的青岛细雨纷飞,稍显凉意。站在即墨市鳌山卫镇即将落成的全国惟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大楼前,“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岳国峰信心满满。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蓝色硅谷”定位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目前已有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于此,以高端技术和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囊括了山东全部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6.4万平方公里陆域,蓝色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齐鲁大地。

    在此之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于2009年11月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19个(市、区),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拥有792万亩未利用地。沉睡了千百年的盐碱滩,被时代发展的大潮唤醒,迅速向科学发展“高地”崛起。

    近几年山东各地发展风生水起,重大项目建设持续不断,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功不可没。正如姜大明省长今年2月19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发展战略为重要“引擎”,以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和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为两大“助推器”,提升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水平,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支持淄博、济宁、枣庄、莱芜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到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两大国家战略,既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山东区域经济由过去侧重于陆上布局转向陆海统筹发展,提升了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通过统筹联动,重点带动战略不仅促进了所在地区的大发展,也改变了全省经济的格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济南、莱芜、菏泽等内陆地区作为联动区,规划建设了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优势互补、产业互动的新局面。身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青岛保税港区,则通过“飞地”、“旱码头”等模式创新,加强与济南、淄博、德州等内陆城市的对接,实现了保税政策跨区域覆盖。

    “蓝黄”引领,重点带动,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再谱新篇。

    高点定位:创造科学发展新优势

    “提高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首位度,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这是济南市提出的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之一。当前,济南正全力推进“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努力把省会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青岛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力争“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烟台着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在全省率先发展,在全国争创一流,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赶超进位……

    省委党校副校长孙占元教授认为,山东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源自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地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目标的定位,特别是注重从产业上推进强省、强市、强县建设。这也是山东创造科学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前提与动力。

    3月26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格局揭开面纱。作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重点打造的三个海洋新区之一,新区包括黄岛区和胶南市全域,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将构建“531”海洋特色产业体系。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达到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0亿元。

    而在“蓝黄”两大战略交叠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677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重点发展的7大产业集群都已呈现出链式结构,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今年1月中旬,全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已经达到280个,其中过亿元的148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占到了70%。如今,“蓝黄”两区已成为我省加快发展当之无愧的“两大引擎”和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去年两区域生产总值增长11.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园区已达57家,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300亿,同比增长16%。

    加快发展的同时,转方式、调结构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痛下决心,狠下工夫,努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收到明显效果。

    “以前,山东钢铁相当大的产能是粗钢,而随着日照千万吨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产品结构将得到极大优化。”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认为,钢铁业的变化是山东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缩影,山东经济正走出粗老笨重的传统发展路径,转向精新轻优的现代发展路径。2011年,全省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投资增长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所占比重首次达到50%,投资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在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山东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首位。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当下的紧迫任务,山东也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去年,我省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进展顺利。山东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涌现出15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实现了由千亿元到两千亿元的跨越。

    “生态山东”建设是又一大特色和亮点。在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山东已连续9年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近20%,水环境质量总体恢复到1985年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山东节能、减排两项工作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11年6月16日,省政府与环保部正式签约《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部省合作共同推进将山东建设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和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

    既要财源广进、民富省强,又要青山绿水、和谐安康,山东在积极应对一道道难题和挑战的同时,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