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巡视工作细节
意见箱放置在容易注意并方便前往的场合,附近不能有摄像头
意见箱放置在容易注意并方便前往的场合,附近不能有摄像头
在金钱诱惑下,每逢周末都按照指令去附近军事基地拍照。
从信用卡的申领、使用到发卡后的管理,银行有很多苦衷
网络投票由大众网协办,时间为6日0时到2015年1月4日24时
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第六天,在明故宫机场举行了无耻的“公祭”…… 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在凤凰书城首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曾介绍,南京大屠杀30万的数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法庭都做了认定。
6日,《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在凤凰书城首发。右为作者何建明,左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摄
现代快报12月7日讯 (记者 胡玉梅 毛丽萍)77年前,日军侵入南京前,就已经开始对南京进行大轰炸;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第六天,在明故宫机场举行了无耻的“公祭”……
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在凤凰书城首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也赶到现场,向读者回顾了1937年的那段惨痛历史。
段月萍说,“这是一部全面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报告文学。我本人就是当时的难民,经历了日本兵的大轰炸。希望读者看到这本书,能够珍惜和平。”
铭记历史
悼念同胞
大屠杀之前还有大轰炸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发生的?日军是突然侵入南京城进行血腥屠杀的吗?何建明说,通过多方查找资料,他发现日军并不是一下就跨进了南京城,早在1937年8月,日军就开始对南京进行大轰炸了,时间长达近4个月。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中写道,1937年8月15日,日军战机开始向南京实施大轰炸,而制定轰炸计划则是在8月4日,日本军令部向在华的第三航队司令部发出了战斗指令,要求他们立即制定攻击南昌、南京、句容、蚌埠、广德和杭州的空袭计划。首次攻击南京的是第一联合队的木更津航空队。
“日军一机又一机,一队又一队,对南京的重要军事设施进行轰炸。当时,中国士兵用机枪射击低空飞行的飞机。炮声和爆炸声在暴雨中混成一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介绍,该馆的民国档案中,就有关于日军首次轰炸南京的叙述。
空袭下的南京城,几乎每天,防空警报都会拉响。“日军的大轰炸是南京大屠杀的前奏。”曹必宏表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厚厚一叠日军当年轰炸南京的旧照片,仅9月25日一天,日军就出动了94架战机对基本没有防空力量的南京进行了狂轰滥炸,使这座名城陷入一片火海。
悼念同胞
“地狱中的四天”
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中,何建明用原始史料,原版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地狱中的四天”。
“日本兵举枪冲来,我举双手,从车子里出来。经日军同意,我爬过残破的城门,穿行在布满中国军人尸体的街上。见到日军的恶作剧——被砍下的头颅平放在路障上,一个嘴里放了块饼干,另一个嘴里插了只中国烟斗。”美联社记者查尔斯是1937年12月13日后少数被日军允许进入南京城的西方记者,他在发往《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的报道中记述了最初几天的见闻:
“14日,目睹日军洗劫全城……沿着横陈着人、马尸体的街道走到北门,见到第一辆日军车子驶入城门,车轮在碾碎的尸体上打滑……”
“15日,陪同使馆的一位仆役去看她的妈妈,在沟里发现她的尸体。使馆另一位男工作人员的兄弟也死了。夜里,看到500名老百姓和解除武装的军人的手被捆绑着,由手持中国大刀的日本兵押着……没有人活着回来。”
“16日,去江边的路上,见到街上的尸体又多了许多。路途中遇到一长列中国人,手都被捆着。一个人跑出来,到我跟前双膝跪下,求我救他一命。我无能为力。我对南京最后的记忆是:死难的中国人,死难的中国人,还是死难的中国人……”查尔斯只在南京呆了几天就离开了,他告诉在美国的同行,说如果再呆一两天,他“必定窒息而亡”。
段月萍说,“我采访了很多幸存者,调查了大量大屠杀史料,发现,当时中国人被押到长江边后,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因为之前,日本兵说只要他们站出来,就会安排新工作。”幸存者们告诉她,知道真相后,被屠杀的所有中国人都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但四周都是日军肆意扫射的机关枪,他们想反抗也没用。
无耻行径
日军曾在宁举行“公祭”
“我发现:日本侵略军在刚刚屠杀完我数十万同胞,将我美丽古都变成废墟后,厚颜无耻地做了一件事——为他们在攻打南京时阵亡的千余名官兵举行了一个声势颇为浩大的“公祭’!”何建明介绍,那一天是1937年12月18日,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第6天。
日军的“公祭”是在南京机场(现在的明故宫)举行的,有一万多名日军将士参加。关于这一“公祭”活动,在侵华日军的将士日记和回忆录中还能找到相关记载。如刽子手佐佐木到一在这一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寒风凌厉,似乎要下雪。全场精锐的陆海军官兵肃立无言。面对着如今阵亡的战友之灵献上虔诚的祈祷。陆海两军最高指挥官悲怆的祭文,震撼着官兵的肺腑,满场静寂无声。我等全体军人随着军司令官的参拜而敬礼。奏起了《国魂曲》……”
何建明气愤地说,这是一场颠倒黑白的“公祭”。“77年后,我们将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警告企图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同时也告诫自己的国民:要取得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就永远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
建馆背后
32年前
市民纷纷写信要求建纪念馆
在书中,何建明还披露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背后的故事。
1982年夏,格外炎热,日本文部省教科书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饱受灾难性大屠杀的南京市民们的极大愤慨。一个星期天,时任副市长张耀华发现有一叠不同寻常的信件,其中一封署名“崔卫平”的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信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信中,这位学生请求,在南京选择适当的地点,建立30万遇难同胞的纪念馆,在馆内陈列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有关照片、文献和实物;和有关部门联系,撰写、出版通俗的、图文并存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历史记载,让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民群众都可以阅读。
第二封信是南京红十字医院的一名医生写的,他说:“我身边的孩子们常常问什么是日本军国主义?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当我把报刊上所刊登的一些内容讲给他们听时,孩子们的眼睛都瞪大了,惊诧了!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有个专门的地方,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当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事……30万被屠杀同胞的生命,不能就这样慢慢地被人遗忘!”
还有一位教师,在信中不仅建议南京建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馆,以让世人了解真相,铭记历史。还表示,愿捐献100元用来建馆。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终于开馆。
相关链接
30万人
是个什么概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曾介绍,南京大屠杀30万的数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法庭都做了认定。
那么,30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
何建明说,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液大约为4800毫升。30万人的血液,应该约有1500吨!如果将1500吨的血,注入一根小管子内让其自然流淌,数月方能流尽,流经的长度可以延绵几百公里。
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为15000Hz。30万人若同时发出绝命的怒嚎,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则超过八级地震,能将20层高的摩天大楼推倒……
“这次国家公祭,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全民记忆。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国人了解这段历史,担负起自己的使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何建明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