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用大数据规划公交线路 20亿电子脚印绘出市民出行图

2014-05-26 14:34:00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分享到:

大数据已成当下最时髦的IT术语之一,如果你觉得“大数据”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就大错特错了。”刘彤表示,目前该模型在K56路测试,通过模型预测的周转时间正确率达到95%,以后即使堵车严重,省城市民等车的时间也将会缩短。

  大数据已成当下最时髦的IT术语之一,如果你觉得“大数据”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就大错特错了。近日,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利用大数据做了一份出行调查分析,通过省城市民2个月20亿条手机“电子脚印”历史数据,分析出行特征与规律,进而为公交线路设计和优化做科学准备。
  本报记者 孟燕     
20亿“电子脚印”
来自手机大数据
  “其实,大数据分析早就有了,不过这是第一次和咱济南的公共交通结合。”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刘彤说,“以往的出行调查多是抽样调查,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为什么要用大数据?一是这是一种新兴的潮流,二是做出来结果更有用。”
  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把过去人工无法分析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大数据时代,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天每个人的“电子行为”都已经被模糊“记录”了下来,成为大数据里的一部分。早晨起来,你在山师东路的家里打开IPAD登录了下微博,并转发了一条搞笑的信息;然后开着私家车去上班,和平路上又堵成一团了,你拿出手机拍了照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快到高新区的时候,部门主任打来电话给你安排了当天的工作……
  这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手机大数据。“早上我在凤凰路打了个电话,会和附近的基站产生联系,下午我又去西客站发了短信,会和西客站附近的基站产生交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电子脚印”,要是数以千计的这样的电子轨迹叠加起来就有意义了。  
  这意味着,当有人使用手机通话或发短信时,移动数据就会被创建。用户的行为将会通过通讯基站记录,并被确认在基站的范围内的某个位置。当呼叫转移到一个新的基站或者一个新的呼叫连接到不同的基站时,用户的移动轨迹将会被确定。  
  为了避免隐私泄露,所有数据已经过处理,防止任何人从中识别出用户。但有用的信息就是用户的移动轨迹,成为这次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信息。 
  “我们获得了近2个月20亿条剔除了个人信息的电子脚印。”刘彤强调,通过对海量的手机数据的时间、位置的规律分析,可以获取城市交通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分布、客流分布、客流走廊分布以支撑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划、公共交通的发展规划、公交线路开辟与优化,以及公交运营计划的改善。
线网规划将更合理
等公交时间将变短
  省城每隔几年都要进行一次出行调查,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和优化做前提准备。以往的调查都是“抽样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说,样本数往往有限。“手机大数据优势在于‘全样本’,我们关注的不是精确度,而是一种趋势。”刘彤举例,以前像公交线路的开辟和优化,更多凭借经验和市民意见。“以前从热线、媒体或者进社区调查发现某个区域缺少公交线路,市民反映比较集中,我们去现场调研。现在基于大数据能进行量化,更科学有效。”
  手机大数据提供了动态掌握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规律的途径,更清晰了解居民的交通需求,从而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交通供给,解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供给矛盾,带给市民最优的出行体验。
  目前,济南有220余条公交线路,4600余辆公交车辆。结合手机大数据、IC卡数据和GPS数据,能够利用大数据来减少交通拥堵时间,提高车辆运转效率。“将天气、是否工作日等代入这个科学模型,可以准确知道哪个时段需要增加车辆加密班次,或者在哪个路段发送区间车,保证市民及时乘车。”刘彤表示,目前该模型在K56路测试,通过模型预测的周转时间正确率达到95%,以后即使堵车严重,省城市民等车的时间也将会缩短。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