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

2015-11-17 15:10: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肖 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刻认识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正如《建议》所指出的,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最大实际。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约7800美元,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每个就业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9。就业结构层次不尽合理,2014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接近30%。城乡差距较大,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3。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新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上不足,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超过70%,高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虽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但仍比同等发展程度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与发达国家75%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延续低迷态势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但综合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按照我国现行年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2014年底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每人每天2美元的联合国标准,我国还有2亿多贫困人口。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条件的新特征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面临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未来一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建议》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

  准确把握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变化。生产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域辽阔,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目前生产要素供给、资源环境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以劳动力要素为例,2012年我国首次出现劳动力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双降,人口老龄化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难以长期支撑高速增长。资源环境也难以继续维系粗放式发展,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等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高速发展。只要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放缓一点,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

  准确把握结构调整优化的新趋势。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逐步成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十二五”以来,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潜力和支撑力不断释放。“十三五”时期,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将形成新的投资空间,投资将继续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伴随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不断加速,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迈向更高水平。各地正在加快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区域发展新载体作用更加凸显。我国发展仍处于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区间,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已成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

  准确把握增长动力转换的新机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依托“互联网+”等平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高涨,创新资源逐步得到更灵活、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氛围正在加快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面临实现新突破或产业化发展的契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顺应人民群众对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聚焦惠民生、补短板,特别是抓住“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生态、民生等投资机遇,将催生一批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新动力。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由于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公共服务体系整体上又比较薄弱,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伴随经济增速放缓,一些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正在显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风险隐患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导致的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矛盾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创新以及收入增加、公平分配等的期待不断提高。

  立足发展新特征,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发展必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催生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不断积聚放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努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按照《建议》的要求,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建议》将创新提升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高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大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经济潜在增长率,使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增长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高,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步伐,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形成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新优势。

  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建议》明确要求,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和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形成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企业诚信守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公平竞争促进效率提升。

  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建议》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好《建议》的这一要求,需要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民生改善,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要在扶贫、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福祉。按照区域发展整体战略要求,继续以“四大板块”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建议》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围绕《建议》提出的绿色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增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统筹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环境、能耗标准,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