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供给侧改革”的议论和分析遍地都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行业在分析经济运行状况、研究解决经济生活中问题时,也言必“供给侧改革”,言必用“供给侧改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有滥用之势。
事实上,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出现严重矛盾的现状,转换一下工作思路,调整一下工作方法,把过去过度侧重于需求端的思路,调整到更加重视供给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供给侧改革”,把长期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率低等问题解决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供给侧改革”问题时,是这样要求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首先,并没有放弃需求,而是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也就是说,推进“供给侧改革”,并不需要以牺牲需求为代价,而是为了减轻需求端的压力。因此,在将工作重心转向供给侧的同时,需求端的工作仍然需要抓好。否则,“供给侧改革”也是难以向前推进的。
其二,所谓“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结构性”三个字非常重要。离开“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就有可能走入歧途。要知道,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结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这意味着“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结构性调整,并通过结构性调整改善供应结构,提高供给的有效性,而绝不是不问青红皂白,把任何东西都称之为供给侧改革。
再者,就是强调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供给侧问题的表象是结构性问题,实质是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所供给的产品、服务等,都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活力不够、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很难得到真正提高。
也正是因为“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应当放在结构上,说到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只是比此前的提法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罢了。
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应搞清概念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譬如产能过剩问题,到底哪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哪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属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必须淘汰的产品和技术,哪些应当进行整合和优化等等。
此外,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时,如何与扩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没有需求端的支撑,“供给侧改革”也会出现问题的,是很难把握好尺度的。比如,电力改革就必须紧紧地与需求端结合起来,不然,电力行业也会很快变成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成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必须清楚,需求端已经无法支撑电力行业这样发展,即便经济复苏了,按照目前国家审批的电力建设项目,也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由于地方政府更注重于政绩创造,因此,如何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不让改革为政绩所绑架,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之一。不然,会出现该改的问题没有改,新的供给侧矛盾又出现了。譬如房地产,目前很多地方就正借着稳增长的机会,想重拾“土地财政”法宝,继续享受土地出让金盛宴。
总之,“供给侧改革”是重要的思路调整,前提是正确理解其含义,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需要改革的问题,稳妥地向前推进。(谭浩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