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军人退伍不卸职 生命终点站敬畏人生

2016-02-05 11:12:00来源:大众网作者:亓秀宝

  编者按:在年味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今年是大众网连续第7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2016年春节期间,大众网记者们轻装上路,奔向田野乡村,深入厂矿车间,走进社区车站,采访工人、农民、普通市民等,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社情民意,记录祖国变化,书写人物故事,用行动体验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求,用笔墨记录基层生活的可喜变化,用文字见证华夏大地的喜庆祥和。

    2016大众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24)

莱芜军人退伍不卸职 生命终点站敬畏人生

  遗体火化师工作中(记者亓秀宝摄)

  大众网莱芜2月4日讯(记者 亓秀宝 通讯员 邢应波)一提及殡仪馆,很多市民心中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除了恐惧之外还添加了一份不解。如果说殡仪馆是“人生终点站”,遗体火化师便是人生终点上特殊的天使。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近了莱芜市殡仪馆,了解这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遗体火化师,这以特殊的“人生天使”。

  莱芜市殡仪馆位于莱芜市口镇枣园村西,距离市区20公里左右,工作人员以退伍军人为主,其中遗体火化车间9名工作人员均为退伍军人,他们有的已经从事遗体火化工作近30年。这支站在生命终点站上的特殊队伍,24小时不间断的为逝者工作,在炉床旁致敬生命。

  身守900度高温火化炉 七尺炉床洒下青春汗水

  在莱芜市殡仪馆火化车间,有一支9人组成的火化队伍,他们有人曾是老山前线英模代表,有人曾是白山黑水戍边标兵、有人曾是汶川地震救灾功臣、有人曾是北京奥运会安保能手,离开部队来到莱芜市殡仪馆做一名遗体火化师,他们有人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有人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退伍不卸职,他们依旧在岗位上展现着军人般的执着和干劲。

  这支不同年龄的退役军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在莱芜,带着部队传承的优良作风,选择了为逝者送行的特殊岗位,从此扎根。面对外界对于殡仪馆工作的不理解,整日面对亡者的特殊工作环境,亲人的抱怨,他们通过自我嘲解的方式“阿Q”般的缓解着心中的压力。有职工刚到殡仪馆工作时还没有成家,岗位的特殊性让他们在找对象时多次碰壁。即便如此,他们没有放弃工作,依旧全身心的坚守着这一24小时不间断的岗位,随时受领遗体火化、遗体搬运、遗体整容这与逝者“面对面”的工作。三伏酷暑,他们守在气温接近50度的车间,站在900度高温的火化炉旁,抬尸、烧尸、取灰,满身汗水浸湿衣物的同时,他们的青春随之逝去。

  善待逝者慰藉亲人 为逝者做最后“美颜”

  “丧属无过错”,这是火化车间全体工作人员坚持的服务思路,想丧属之所想,急丧属之所急,他们真正把丧属的事情挂在心中至高点。“每一个逝者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逝者的尊严都应得到满足”,站在生命终点站,他们用最高的敬意敬畏逝者。无论是遗体搬运、遗体整容还是火化,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处处体现着对逝者的尊重。

  2011年夏天,一村民服毒自尽,4名火化工人接到运尸通知后立即赶到事发地点。正值三伏天,尸体在庄稼地严重腐烂变质,气味难闻,围观群众无不掩鼻躲避,4名火化工人戴上口罩顶着刺鼻的气味,小心翼翼的将尸体入殓、装车,运至殡仪馆火化。2014年春天的一次交通事故,逝者头颅严重变形、面目全非,丧属要求为逝者整容,3名兼职整容师放下手头工作对照逝者遗像耐心的为逝者恢复本来的面目。填充、缝合、化妆,一干就是三个小时,午饭都没顾上吃,丧属满意地握着整容师的手含泪感谢。

  “清炉”观念属于误解 一尸一炉逝者“专属”

  在莱芜民间流传着一些陋习传统想法,认为逝者送往殡仪馆后都是“按点集中”火化,致使很多丧属认为带回老家的逝者骨灰并非逝者本人,于是便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要求火化师“清炉”,让火化师一头雾水又不得不尊重丧属要求附和答应,但在莱芜市殡仪馆火化车间都是一尸一炉,并不存在“杂烩”火化的现象。

  大众网记者走进莱芜市殡仪馆的火化车间,看到5台火化炉中4台正在运行,丧属在车间外等候,4名火化师正在工作。为了帮助广大网友揭开遗体火化的神秘面纱,大众网记者让火化师打开了火化炉的人孔盖,里面遗体骨骼正在熊熊的火焰中燃烧,每台火化炉中只有一具骨骼,完全不存在混乱火化的情况。

  另外,大众网记者通过和火化师攀谈了解到,为了能够尽快的将遗体火化完毕,他们还对火化炉进行了技术革新。先后自行设计了拣灰炉装饰门、火化炉喷油嘴等部件,解决了更换不艰难、成本贵的问题。还细心钻研皆有技巧,一年为单位节约成本50万元,将排烟系统由上排烟改为下排烟,节约火化时间近20分钟。在干好火化业务的同时,3名工作人员还兼职整容美容化妆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到地方学校学习雕塑技术、人体素描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