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年味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今年是大众网连续第7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2016年春节期间,大众网记者们轻装上路,奔向田野乡村,深入厂矿车间,走进社区车站,采访工人、农民、普通市民等,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社情民意,记录祖国变化,书写人物故事,用行动体验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求,用笔墨记录基层生活的可喜变化,用文字见证华夏大地的喜庆祥和。
2016大众网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114)
农业大棚里的“转调创”
大年初六,菜农在走亲访友间隙不忘到大棚里劳作
大年初六,菜农在大棚里劳作
记者 马宝涛
在德州市区南郊,紧临幸福大道,15个大棚一字排开,寒冬时节,生机盎然。从腊月至今,近万吨新鲜瓜果蔬菜从这里运出,走上包括德州在内的京津冀协同区市民餐桌。
2月13日,大年初六,德州飘起了雨夹雪,这个叫作山东鑫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地方繁忙依旧,记者走进育苗大棚,记录里面的“转调创”。
“至少有三个特点,”站在暖融融、湿露露的农业大棚里,指着绿油油的茄子苗,鑫昂农业科技集团董事长史庆法对记者说:“虽然都是种地,我们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春节期间鑫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正在筹备残疾农民免费育苗培训班
绿油油的秧苗带给菜农无限希望
转方式:德州农民在大棚里搞技术
如今,设施农业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与别处不同的是,“鑫昂”所发展的设施农业,在生产管理方式上,完全被贯穿了工业理念。
史庆法介绍说,基地最早建立于2012年,当初由周边几个村庄的一百多个种植户组成了农业合作社,农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通过栽种自行培育的西瓜和西红柿,当年就风光了一把,在当地大批西瓜滞销的情况下,他们的西瓜却供不应求,还曾夺得2014年全市“瓜王”桂冠。
农户尝到了新品种的甜头,都琢磨着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于是,大家请来专业的投资公司注资,建立了营销、质量控制等部门,还破天荒地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投资公司为菜农在大棚建设、种苗和生产资料购买等生产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于是,成熟的现代企业运作和管理方式,以及一系列新理念在这片农田生根发芽。
很快,昔日的庄稼地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处集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种苗繁育、蔬菜生产、物流配送及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基地在德州崛起。
时髦的研发中心建在大棚里,高效的现代管理理念被应用在种菜上,德州农民的转方式独树一帜。与此同时,他们打造的这个现代企业又不失农村人守望相助的纯朴与友善。眼下正值春节,人们在走亲访友间隙都会自觉地跑到基地忙活一阵子,除了常规的农业管理,还为正月初十开班的残疾人育苗培训班做准备,届时将有20多个来自周边村庄的残疾人接受免费培训,有的还会在这里上岗就业挣工资。
大棚里试种的茄子新品种长势喜人
育苗大棚一角
调结构:品种越来越少收益越来越高
基地建立之初,他们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包括西红柿、黄瓜、豆角、辣椒等,市场上的常见蔬菜几乎“应有尽有”,有的即使不在基地种植,也会在合作社成员的菜地里找到。
不过人们慢慢地发现,“全”并不一定会带来高收益。“买谁的都一个价,虽然科技成本高,但是我们的价格定高了肯定不好卖。”有种植户对记者说。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种出的西瓜却卖出了高价钱。原来,合作社栽培出的西瓜新品种不仅糖份高、口感好,而且比当地西瓜上市早,“我们的西瓜一两块钱一斤,卖得差不多了,当地西瓜才大批上市,价格只能达到我们的一半。”农户自豪地说。
通过科学栽培,实现错峰上市,这是他们在“调整”上所作的文章之一,更大手笔的“调整”是种植结构。正月初六,这里自行培育的茄子苗进入稼接期,再过十天,将被移栽入春棚。“成熟期提前25天,肯定又能卖个好价钱。”谈到现在的种植结构,史庆法说,“西瓜套种茄子、西瓜套种甘蓝,一季两茬,循环轮作,既专门、高效,又科学、合理。”
品种越来越少,种植户的收益却越来越高。一齐姓农户家有2亩地,“西瓜+茄子”,去年收入4万元。而在四年前,以小麦、玉米为主,有时候也种白菜和地瓜,他说当时的收入跟现在相比得去掉一个“零”。
创优势:农民抱团打造特色品牌
规模化种植,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的上策,“鑫昂”的农产品之所以有市场,史庆法认为,除了科技增收的原因之外,与农户抱团发展不无关系。
黄河涯镇一带有瓜果蔬菜种植传统,有着千年历史的德州西瓜又是鲁西北地区的名特产。近年来,德州西瓜效益不断下滑,农民种植热情也逐渐降低。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以鑫昂公司为依托,组织成立了西瓜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又帮助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顾问,集成并优化国内外西瓜优良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对黄河涯西瓜进行有机化栽培。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种出的西瓜,平均亩产从7000斤增加到8500斤,并且压茬栽培,实现从4月至11月超过八个月鲜瓜供应;茄子盛产优质产品的期限大幅延长,“以前卖一块五(每斤)的时间最多有一个星期,现在能卖一个多月。”
规模化生产之后,“鑫昂”顺势而为,在基地建起了批发市场,外地批发商陆续将卡车开进田间地头,农民不但省去了奔波销售之苦,也在价格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就连春节期间运菜的大车也川流不息。“我原来凌晨4点就得往黑马菜市场赶,现在在地头就把菜卖出去了,不仅不受累,而且价格高。”有菜农告诉记者。
2013年,农户们将自产的农产品注册了“吃不够”商标,运作两年来,至今已形成品牌。
去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德州被赋予包括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内的“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以百亩育苗基地为中心,促动周边黄河涯镇农业生产的优势日益突显,农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