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生活写精神——记著名画家尹延新

2016-01-20 16:32: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当笔者应约来到著名国画家尹延新的画室时,尹先生正挥毫临习古人碑帖。尹先生虽已过花甲之年,在国画上也已颇有造诣,但勤于绘事之余,仍每日坚持临习古名碑帖,从不懈怠。

  尹延新先生早年师从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于希宁教授,主攻花鸟画。几十年的精研深究、笔歌墨舞,尹延新的花鸟画无论用笔用墨用彩,无论造型造势造境,都可谓已炉火纯青、进入艺术化境。他笔下的牡丹,雍容华贵、朴厚古茂、春意盎然;他笔下的大鸡,生气勃勃、墨彩飞动、神采尽出;他笔下的荷花、古藤、兰蕙等亦无不清逸妍雅、情态各具……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尹延新先生相信中国画的创新必须植根传统,新东西从生活中来。画家要用心去体验去体悟,去发现新的表现手法,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面貌。为此,他深入生活、深入自然,细心观察、写生。他画梅花师承于希宁,深得于老画梅的精髓,又不满足于此,吸收了古人画梅的风骨。他多年研究牡丹画法,积累了丰富的笔墨技法。牡丹看似简单好画,但真正画出气韵画出精神并不容易。一般人画牡丹,不是俗气就是匠气,但尹延新先生画出的牡丹清逸格高、色彩明艳而脱尽俗态,他那牡丹花不是表面的用花瓣组成的,而是从整体感的体积上寻求花朵的内涵和层次,从整体中求色彩的变化,看似不着笔触却又尽得彩、墨、水的奥妙。也怪了,一样的红花绿叶,在尹延新的笔下怎么就那么生动感人、神采尽出?用老百姓的话说,尹延新的牡丹是嫩得能掐出水来。这一者归咎于画家对牡丹的长久的细心观察和写生,二者是他笔精墨妙,善于用彩用墨用水,三者是他对各种花卉的掌握和修养。也就是说,牡丹,不仅仅是画出来的,而是画家修养出来的,是画家炼出的一棵“仙丹”。他养兰赏兰画兰,深得墨兰之形质……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精神层面上理解,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也可以解读为书画家对书画认识的三种境界。尹延新先生无疑属于“乐之者”。因为乐之,画稿三千不觉累;因为乐之,花甲之年重画荷花,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以突破传统、突破自我。他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写生和反复的笔墨锤炼,创造了勾线水冲皴擦法这一画荷花的独特技法,用来表现中国水墨画淋漓尽致的韵味,让人看后有耳目一新之感。

  意高则法高,意新则法新,情真则色美,情在行自在,趣长则意味长矣(石鲁语)。细细品读尹延新先生的花鸟画,你会感觉到画面之中飞彩流韵,墨舞生姿,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妍丽中透着清逸,朴厚中见出温润。让你有一种美的愉悦、美的陶醉和美的震撼,恰如古人诗中所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尹延新画画讲究经营位置,注重点面结合,无论是线条穿插、布白,还是题款、钤印,都恰到好处,尽得其妙。色彩表现面,色彩体现画面的靓丽,花鸟画尤其注重运用色彩语言。多年来尹延新先生悉心研究国画色彩,用明亮的色彩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情趣、新的思想,不拘成法,大胆创新。

  尹延新先生认为,线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勾线冲墨、破墨,中锋侧锋并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赵松雪《竹石图》后跋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意即用飞白笔法画石头,用大篆笔法画林木,用楷书笔法画竹子,这样来表现物象的形质。这也是画家多年来绘事之余一直勤于书法的原因。他临二王、写苏米,研究魏汉名碑和汉画像刻石,师法古人,心摹手追。画家读画,书法家读帖,这读,对于书画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必修课,学养、层次、眼力等大都要从读中得来。尹延新注重读画,读古今中外名画,不仅读其笔墨,更读其精神含蕴,读其内在的气韵,读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位优秀的花鸟画家,既要能用情笔墨之中,又要能放怀笔墨之外。人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一个画家的画风与画格,就是个性与修养的展示。画家尹延新,不仅有丰厚的笔墨和文化素养,还有一颗童心,一颗诗心,一颗爱心。在朋友们的眼里,他是一个磊落坦荡、淡然天真的人,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画面上艺术形象所显现出来的“精神灿烂”的神韵,与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精神摆脱“外物”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有直接的联系。其实,这也正应和了尹延新的情性与气质。尹延新先生为人豪放洒脱、不拘小节、性情率真。他属于那种激情型的画家。创作的激情来临时,他会牢牢把握,泼墨挥毫,尽情挥洒,淋漓尽致,进入艺术创作的无我忘我之境,心无旁骛,运笔自然,一气呵成,枯润相染,落墨为格。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写精神。”尹延新先生的花鸟画艺术,将在探索与创新的路上,渐行渐远……

  (写于2002.)

  刊于《文学世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