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的中国“炒冷饭”

2016-11-16 17:03:00来源:文汇报作者:贾泽驰

  2013年,“炒冷饭”故乡克韦多市的厨师学校的师生们在制作世界最大“炒冷饭”。资料照片

  在厄瓜多尔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有流动商贩售卖一种叫做“CHAULAFAN”的食品。一些装潢平民化的厄瓜多尔饭店里也偶有出售。在被当地人称为“CHIFA”的本地化中餐馆里,CHAULAFAN更是主打菜品之一。很多中餐馆都会在餐馆入口、外墙或窗户上打出自己CHAULAFAN的广告,比如“本店有虾仁 CHAULAFAN、鸡肉CHAULAFAN、什锦CHAULAFAN……”

  那么这传说中的CHAULAFAN到底是什么呢?记者带着职业好奇心,进过多家厄瓜多尔的CHIFA,尝试了多种口味的 CHAULAFAN,得出一个结论:CHAULAFAN基本上就是咱们中国的“酱油炒饭”。

  话说CHAULAFAN在厄瓜多尔出现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中期一些来自中国广东的移民来到厄瓜多尔打拼。他们把当地人做菜的一些边角料和剩菜加以利用,并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发明了一系列别致的酱油炒饭,新移民们称之为“炒冷饭”。厄瓜多尔人根据这个中文词的广东读音,创造了CHAULAFAN这个厄瓜多尔特有词汇。

  “炒冷饭”据说首先出现在厄瓜多尔中部城市克韦多。由于价廉、味美、营养搭配均衡,吃完还比较耐饿,于是迅速被厄瓜多尔民众接受,并被加以改造、创新,从原本的中式快餐发展为一道地道的厄瓜多尔菜品。一位厄瓜多尔朋友对记者说:“炒饭(ARROZ FRITO)是你们中国的,炒冷饭(CHAULAFAN)绝对是我们厄瓜多尔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记者有一次与一位厄瓜多尔官员闲聊提到了“炒冷饭”,对方坚持说这是厄瓜多尔特色菜品,虽然有“亚洲血统”,但不应归入中餐范畴。结果,这次闲聊因双方在“炒冷饭”菜系归属问题上各自旺盛的民族自豪感和坚持己见而不欢而散。

  克韦多市作为“炒冷饭”的故乡,为了推广国内和国际旅游,在2013年还曾做过一个世界最大的“炒冷饭”。当时使用的锅直径4米,深1.5米,使用的食材有500公斤大米、1000个鸡蛋、50升油、三大桶酱油,还有上百公斤的鸡肉、虾仁等,40多名厨师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了制作。现场数千民众随后一起享用了这个巨无霸“炒冷饭”。

  当然,“炒冷饭”也不是在哪里都像在克韦多市那样受人追捧。由于来源于中式快餐,早期以边角料和剩菜制成,一部分人至今仍给“炒冷饭”贴上“低端饮食”“廉价食品”的标签。较早来到厄瓜多尔打拼的华侨,走在街头常被当地人以嘲笑和略带歧视的口气称为“炒冷饭”,这让很多在厄华人至今耿耿于怀。

  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在厄瓜多尔投资、贸易的扩大,很多厄瓜多尔民众都知道,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中国人在厄整天埋头炒“炒冷饭”的很少了,更多的“炒冷饭”其实出自当地厨师之手。不仅如此,如今“炒冷饭”一样也可以阳春白雪。在中档餐厅里,就是一般的“炒冷饭”也卖到了四五美元,一般人想要天天吃、顿顿吃,也不那么现实。

  “炒冷饭”就好像是一棵不起眼的草籽,随风来到了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得到了异乡人的欣赏与喜爱。中厄两国远隔重洋,细想起来,文化上的渊源和交集并不多,不曾想,无心插柳的“炒冷饭”,竟然占得一个重要的地位。

  (记者 贾泽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华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