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经济

 

解读“湖西模式”

2002-08-02 06:04:41 

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山东省岱庄生建煤矿矿长、党委书记、山东湖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冯本超对话

  手记
  岱庄生建煤矿是一个谜,无论是它质的凝聚,还是量的扩张;无论是它纵向发展的加速度,还是横向视野的开阔性。
  在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短缺经济进入相对过剩经济,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后,如何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大框架内“与狼共舞”,是摆在国有企业、尤其是资源挖掘型国有企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开的方程式。
  “岱庄之谜”,就在于对此的成功求解。有这样一组数字:2001年度,岱庄煤矿产销率100%,货款回收率100%;有这样一个选择:在国家关井压产的大气候下,岱庄生建煤矿规划、开工了总储量2·4亿吨的湖西矿井;有这样一个事实:投资6·6亿元的新建煤矿,既没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也没到银行贷一分钱。
  这就是岱庄生建煤矿。
  盛夏时节,笔者来此踏访,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劲的与“市”俱进之风。
  背景概览
  在烟波浩淼、荷花飘香、风光旖旎的微山湖畔,有一个近年来煤炭业界瞩目的新星岱庄生建煤矿。岱庄生建煤矿是1984年在一个年产仅7万吨的县办小煤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奋力开拓,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原煤近100万吨,固定资产3·6亿元,集煤炭产、运、销一条龙,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国家大(二)型企业。
  但是,在业内人士的眼里,如此飞速的发展,并不是该矿的最过人之处,最令他们心悦诚服的是“岱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对接,是“岱庄”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敏感和抉择。特别是在湖西矿井开发中,岱庄生建煤矿“以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增加自我积累为主,多元融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滚动发展”的思路和实践,被誉为“湖西模式”。
  1
  大市场,多在逆风之中。因为顺风而行,多数只能处于追随者地位。逆风而动,一旦成功,必是大业!但要逆风而动,关键必须有顺风耳、千里眼,特别是在“危机”时。实际上,“危机”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一个是“机”。究竟是“危险”,还是“机遇”,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任何时候,“危”与“机”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危”中有“机”。甚至可以说:“危”就是“机”!在99%的“危机”的同时,不排除有1%的“机遇”,问题是怎样把这1%,做成100%!
  田文阁(以下简称田):冯董事长,作为国有煤炭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成功尝试,岱庄生建煤矿在湖西矿井建设中,以融资方式活、建设思路新、管理方法科学为主要特点的“湖西模式”,在业内引起广泛反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冯本超(以下简称冯):“湖西模式”一词,愧不敢当。在应对市场经济方面,许多国有煤炭企业已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创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岱庄生建煤矿只不过是根据省局的战略部署对这些成熟经验进行了“嫁接”,做实了结合文章。
  田:但毕竟“湖西”是在前几年煤炭产业一片关井压产、限制发展的“危机”声中规划、开工的。当时,“岱庄”为什么逆风而动?
  冯:逆风而动,是基于我们对国内外能源市场的冷静分析。
  的确,在“湖西”规划、开工时,国内煤炭市场由于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起伏不定,相当一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少数亏损严重,特别是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密集、高危型行业,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关井压产、限制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也就在此时,我们规划、开工了湖西矿井,这既有对当时国有煤炭企业面临的“大背景”的考虑,也有“岱庄”自身的“小气候”因素。
  就“大背景”而言,在最初规划“湖西”时,我们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国内、国外的能源市场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剖析,最后之所以决定上“湖西”,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行业地位看,煤炭、石油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血液,牵扯到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我国的能源结构富煤贫油,煤炭占了整个能源结构的70%。因此,即使国家对煤炭业实行限制政策,也只能是一时的,而且所限制的只是规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生产无保障的滥采乱挖的小煤窑。出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发展集约化生产和以知识经济为支柱的现代化矿井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从国家经济走向看,尽管当时对于中国何时能加入WTO,大家心中没底,但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这是早晚的事,而且时间也不会拖得太久。所以,一旦加入世贸组织,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个极大的拉动,煤炭市场总体看好。但与此同时,这将会使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共享,国内能源供应将处于一种更加开放的体系中。由于国外煤炭大型公司的产业垄断越来越强,而且已经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产品能以规模、品种、价格、质量等全方位的优势进入国内煤炭市场,尤其是我省煤炭主要在南方的市场,更会被澳大利亚、印尼、越南等世界煤炭出口大国蚕食占领。在这喜忧参半的形势面前,只有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才能抓住迎面而来的机遇,乘势而上。否则,就会因措手不及而失之交臂,甚至有可能从此陷入绝境。
  从“岱庄”自身的情况看,作为一个资源采掘型企业,经过十多年开采,煤炭储量急剧减少,服务年限加速缩短,面临资源枯竭和企业转产的境地,必须尽快解决资源接替矛盾。
  田:在企业转产问题上,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怎么仍选择了煤炭行业?
  冯:因为市场,因为发展成本。
  在寻找新的接续项目时,矿党委从岱庄煤矿百年发展大计考虑,最终把继续进行煤炭生产作为主要方向。这是因为,我矿一直从事煤炭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煤炭生产经验,继续从事煤炭产业驾轻就熟,而转产其他项目,在技术和人员方面都缺乏优势。
  同时,湖西矿井的资源、区位、环保等优势明显,这表现在五个方面:(1)煤田浅部地质储量2·4亿吨,深部后续储量1·8亿吨,地质储量大,可开发时间长;(2)煤层平均厚度7·06米,便于大规模综采;(3)煤质好,高发热量、高挥发分、高固定碳、低硫、低灰是优质动力用煤;(4)矿井濒临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东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和104 国道,水、陆交通方便,运输成本低;(5)煤田大部分储煤分布在湖区,跨湖采煤土地塌陷赔偿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小。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我矿于1996年正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争取接续矿井建设项目的请示,并最终争取到了“湖西”的开发建设权。
  田:现在来看,当时在一片煤炭业的“危机”声中,逆风开发“湖西”,这步棋走对了。
  冯:是的。大市场,多在逆风之中。因为顺风而行,多数只能处于追随者地位。逆风而动,一旦成功,必是大业!但要逆风而动,关键必须有顺风耳、千里眼,特别是在“危机”时。实际上,“危机”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一个是“机”。究竟是“危险”,还是“机遇”,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任何时候,“危”与“机”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危”中有“机”。甚至可以说:“危”就是“机”!在99%的“危机”的同时,不排除有1%的“机遇”,问题是怎样把这1%,做成100%!
  2
  “与狼共舞”这个词近来很流行,这主要讲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面临的参与全球竞争问题。但如潜下心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食草动物”之间的竞争,或是“山羊”与“绵羊”间的竞争。现在真的是“狼来了”,是“狼群”来了,是“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竞争。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么当“狼食”,要么尽快把自己变成“狼”。
  田:在融资、管理等诸方面,“湖西”的发展思路与传统国有煤炭企业截然不同。特别是总投资6·6亿元的项目,既没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也没到银行贷一分钱。这是为什么?
  冯:这首先得归于“岱庄”历届党委和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岱庄”是1984年在一个年产仅7万吨的县办小煤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年产原煤近100万吨,固定资产3·6亿元,集煤炭产、运、销一条龙,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国家大(二)型企业,这为湖西矿井的开发打下一个良好的底子。
  至于当时为什么既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也没到银行贷一分钱,实话实说,这是逼出来的!
  湖西矿井概算总投资6·6亿元,筹资是第一位的问题。建井初期,一方面正处于国家关井压产、限制煤炭产业发展的不利形势下。另一方面,煤矿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回报慢,银行贷款阻力重重,即使争取到贷款,也会因高额负债给湖西矿井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岱庄矿虽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但单靠自我完成“湖西”投资,实力达不到,而且会因持久投资而减慢建设速度,降低投资效益,甚至把自身拖垮。
  向上伸手不现实,等靠不允许。怎么办?出路只能在市场!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湖西矿井建设是岱庄生建煤矿突破现有国有企业产权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切入点。所以,从建立投资主体多样化、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出发,我们立足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本着“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滚动发展”的原则,逐步确立了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增加自我积累的同时,多元融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滚动发展的思路,最终选择与三河口生建煤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湖西矿井,发起成立了“山东湖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分别按2·3亿元注册资本金的70%和30%陆续投入,随后又争取了省局重点工程专项建设资金和省筹煤炭开发基金拨款。
  田:为什么选择三河口生建煤矿为合作伙伴?
  冯:之所以最后确定“三河口”,是基于两矿联合具有诸多优势:第一,双方都是特殊行业的煤矿,合作后能保持原有企业特色,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避免系统外社会法人对新企业的制约;第二,“三河口”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有流动资金可利用,且该矿本身也面临解决生产接续的问题,联手符合双方利益;第三,两者相距很近,对对方的情况知根知底,便于协调,能节省企业管理中的人际成本;第四,两矿都具有资金、人才、管理、设备和市场优势,强强联合,能组成联合舰队,增强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田:但按生物学原理,杂交能产生优势,近亲结合易出现物种退化?
  冯:但物理学也告诉我们:同频,易于共振!
  关键是如何“结合”。这方面,我们很清醒:双方虽都是特殊行业的煤矿,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毕竟都是企业。只要是企业,就得遵循市场法则。要真正立足市场,还得靠产品质量,以及保证高质量的优化合理的组织结构。尤其是两个国有生建煤矿的合作,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佳合力,把一些传统国有大企业中常见的内耗防患于未然。
  田:“湖西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冯:穿新鞋,决不能走老路!“湖西”从筹建到运转至今,一点一滴都是“亲兄弟明算账”,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
  2000年12月,双方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签订了《关于合资组建山东湖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经营湖西矿井合同》,制定了《山东湖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按《公司法》规定,选举产生了董事,聘请了总经理,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了监事会主席。
  在一年多的运行实践中,“湖西”严格按《公司法》运作,董事会行使出资人的权力,监事会负责监督,经理会负责日常经营,形成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彼此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合作双方按各自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组建单位除按规定决定“湖西”发展的重大事项外,不能干预公司经营,实现了国家所有权、双方出资主体的产权和公司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和最佳结合。
  田:能否举几个实例?
  冯:为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董事会研究决定,对湖西矿井实行投资锁定、工程倒计时,力争投资压到4·5亿元、建设工期缩减到35个月试达产。为此,确定了集中财力保矿建、保生产,缓建停建办公、生活设施的思路和主要工程一次设计、一次施工,设备分批购进、分批安装,逐步到位、节省资金的原则,把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项目法人制、项目业主负责制和合同管理制全方位运用到每一个环节。
  一方面,对建设投资、工期质量实行双承包,工程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一律公开招标,选择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努力降低工程造价。仅地面变电所设计、施工招标和主副井筒的冻结、掘砌施工招标以及主副井筒防腐架施工招标就节省4500多万元。
  另一方面,通过施工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项目业主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目前已验收的所有工程全部达标,并被评为优质工程。与此同时,通过合同管理制,约束当事人双方行为,确定控制目标,规范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将各单位施工项目协调统一起来,为确保实现预期投资目的,打造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提供了可靠保证。
  截至目前,“湖西”已实现前期投资1·5亿元,矿建工程中800米的主井井筒仅用381天掘砌到底,较计划提前41天,并于2001年9月创造了月成井136米的华东地区最高纪录。副井井筒已完成600米,总重量达170多吨的副井井架一次性吊装成功,主、副井有望在党的“十六大”期间贯通。安装工程完成了地面变电所设计施工招标、主副井筒防腐井架施工招标和机电设备定货招标,部分机电设备也进入了国际招标准备阶段。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两个“全方位”:全方位按现代企业制度办事,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
  田:为什么?
  冯:就是为适应“入世”后能源市场面临的全球化竞争!
  “与狼共舞”这个词近来很流行,但如潜下心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食草动物”之间的竞争,或是“山羊”与“绵羊”的竞争。当然,这二十多年来也的确进来了一些“狼”,但那不过是一只狼、两只狼、三只狼,是几只“狼”围着“羊群”打转转,有时候它们确实也能摁倒几只老弱病残的“羊”,可也不排除有时“羊群”把“狼”给顶翻了。中国加入WTO后,真的是“狼来了”,是“狼群”来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要么当“狼食”,要么尽快把自己变成“狼”。至少要赶快披上一张狼皮,做一个“披着狼皮的羊”,这样还能在短时间内,对外吓唬一下“狼”,使其不敢贸然对自己下口;对内吓唬一下“羊”,抓紧找几个可吞食对象,争取一段喘息的时间,尽快、全面、彻底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田:如此一说,很残酷。
  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就是很残酷,它来不得半点柔情,市场从不同情弱者!
  田:“湖西”的“舞步”,与传统国有生建煤矿的发展模式有什么区别?
  冯:具体表现为“六个创新”:一是实施以选择生产接续产业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创新;二是实施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内容的融资体系,实现了多元投资方式的创新;三是实施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组织方式,实现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的创新;四是实施以主体突破整体推进为宗旨的新的建设思路,实现了科学建设管理方法的创新;五是实施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为动力的滚动发展,实现了发展道路的创新;六是实施以发展生产力为原动力的人才和科技模式,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方式的创新。
  3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能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当然,这不能离开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就像煤炭产业,究竟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原因就在于“看”的角度不同,因而开出的方子也迥异。如果仍是“挖煤”、“卖煤”,肯定是山重水复,甚至在资源枯竭后,山穷水尽;但如能把现代企业制度与高科技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是柳暗花明。
  田:对于煤炭产业的前途,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朝阳产业”,有的说是“夕阳产业”,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冯:这个“看”字非常重要。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能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当然,这不能离开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煤炭行业究竟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原因就在于“看”的视角不同,因而开出的方子也迥异。
  从“夕阳论”的角度看,一方面,煤炭作为自然的化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作为一个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煤矿企业,井田范围更是有限。另一方面,21世纪是能源的世纪,更是环保的世纪,减少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消耗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各国的燃用煤标准不断提高,能源的煤炭比例逐年下降。与之相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已把能源结构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重将逐步降低,2005年要降到50%左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对传统的煤炭开采和能源需求,特别是市场主要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煤炭企业提出严峻挑战。
  从“朝阳论”的角度看,首先,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管能源结构怎么调整,煤炭都要占半壁江山。其次,从世界煤炭业发展趋势看,世界发达国家的煤炭业依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已实行产业链式的可持续发展,煤电、煤汽化、煤液化、煤化工和水煤浆等方兴未艾,形成并延长煤—电—高耗能载体、煤—气—化、煤—油—电等诸多产业链条,煤炭的附加值大幅提高,市场空间也相应拓展。这正是“入世”后对国内煤炭业的压力所在,当然也是潜力所在。俗话说,领先半步,就是市场!现在人家已经领先了我们一步、两步,甚至是五六步。再不奋起直追,一切就都来不及了。
  所以,煤炭产业究竟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关键在于你是如何去“看”,更在于怎样去“做”。如果仍是“挖煤”、“卖煤”,肯定是山重水复,甚至在资源枯竭后,山穷水尽;但如能把现代企业制度与高科技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是柳暗花明。
  田:这也是“湖西”的一个特点?
  冯:可以这样理解。
  田:具体是怎样落实的?
  冯:“湖西”在开发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协调发展、链条发展和滚动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是实行新矿和老矿之间的协调发展。矿党委提出了“一矿变两矿、以矿养矿、滚动发展”的思路,制定了岱庄生建煤矿和湖西矿井的整体协调发展规划。为此,湖西矿井建设必须甩开步子,“十五"计划内,要三年建成并出工程煤,开始创收盈利,五年投产达产并大规模生产,减轻投资压力;岱庄生建煤矿要努力给“湖西”提供资金,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量,五年内保持每年100万吨的产量不降低后,沿着60万吨、45万吨、30万吨的年产量递减,服务年限仍可保持在45年以上;待湖西矿井设计井型90万吨/年建成投产后,就可沿150万—200万吨/年的产量递增。“十五”末,力争在实现一矿变两矿的基础上,两矿固定资产达10亿元,原煤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利税过亿元。
  二是实行煤炭产业链条式良性发展。这是世界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建煤矿的发展方向。“湖西”确定了以煤炭开采为中心,向产品上游和下游延伸,实行煤炭产品产业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分三个方面:围绕煤炭综合利用,进行煤泥、煤矸石等煤炭附生甚至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围绕煤炭深加工,发展煤洗选、煤焦化等产业,提高煤炭附加值;围绕资源和环境保护,发展煤发电、煤化工、港口等产业,生产绿色煤炭产品,实行与生态相和谐的发展。
  三是实行自我造血式的滚动发展。新建煤矿不能长期靠补给生存,它必须在具备基本生产能力后,主要通过自身滚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董事会决策,湖西矿井在搞好煤炭主业生产和销售的基础上,公司要连续投资,实现以煤炭开采为核心,煤炭洗选加工、煤矸石发电、煤化工、港口运输和旅游六大支柱产业为依托的自我滚动式发展。到2010年,要发展成为一个横跨微山湖两岸,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固定资产达20亿元,原煤产量突破300万吨,利税突破5亿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田:为此,“湖西”在人才、科技机制方面有什么举措?
  冯:实施以发展生产力为原动力的人才和科技模式,实现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方式的创新。一方面,要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和实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事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大胆引进、高薪聘请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湖西矿井开发急需的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积极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十五”期间,争取达到拥有2名博士、10名硕士和100名本科学历人才的规模,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田:“湖西”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希望之树,是您和您的同事们的一篇杰作。
  冯:不能这样说,我和我的同事都是干具体活、抓落实的,在大的思路和原则、方向的把握上,均出自省局党委的决策、协调。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只能说是我们干得还可以,而且正在继续努力。
  田:我们相信,“湖西”的明天一定非常美好!
  冯:谢谢您的祝福,谢谢!
  田文阁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