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师心亦师道
——读梁文博的画
2004-05-21 07:30:54 

  □朱 铭
  梁文博:中国美协会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副主任,山
东省政协常委。
  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明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
期。王阳明的“心学”问世,在士大夫层流传甚广。其影响所及,尤
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许多文人画家在创作思想上出现了对传统儒学和
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叛逆与扬弃,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其中心要
旨是强调从主观精神世界出发,把作者自身的心境、心态当做创作的
唯一出发点:而外部世界的物象,则只有经过“心”的加工,化为人
的主观精神的一部分,才能对创作有所作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创
作思想,使得从北齐以来一直被推崇为绘画评品标准的《六法论》,
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谢赫的《六法论》中,着眼于尊重客观规律、表
现客观形象的“传移摹写”、“应物象形”,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
把提倡画家主观精神境界的“气韵生动”一节,大大加以发展,出现
了许多强调个性特色、以表现自我心理感受为核心的“大写意”画家。
例如徐渭,他对自己作画的要求是“贵本色”,就是要按照自己内心
的本来意识去作画。他的诗、书、画都狂放不羁,“不求形似,但抒
胸中逸气耳"。袁枚更大胆地提出“师心不师道"的口号,认为只有
扬弃理性的客观规律的种种羁绊,摆脱物质世界外在躯壳的束缚,才
能大胆放手地投入到真正的创作冲动中去,放笔直干,一鸣惊人。
  为什么看了梁文博的画作之后,我会想到这一段公案呢?因为在
当代中国画坛上十分活跃的中青年画家中,也有许多人存在着“师心
不师道”的锐气,把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个人风格,放在非
常重要的地位来思考。我以为这是摆脱了“左”的教条主义束缚之后,
中国文艺迎来真正繁荣的很值得我们高兴的好事情。但是,这里有一
个度的问题,如果把“师心不师道”强调得过了头,大家都一味狂放
下去,恐怕难免有一天又会产生使人厌倦的雷同,装腔作势的故作惊
人之举泛滥成灾。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
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对传统的标准、规范、尺度的破坏和违反。例如
公开提倡和追求‘趣'、‘险'、‘巧'、‘怪'、‘浅'、‘艳'、
‘俗'、‘谑'、‘惊'、‘骇'、‘疵'、‘出其不意'、‘冷水
浇背'等等,便与‘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成人伦助教化'的儒
学准则,实际距离拉得相当远了。"其后果,也只能是令人望而生厌
的“简单化”、“公式化”,让人看了十分廉价。
  梁文博的创作历程,我因为一直在他就读的学校任教,而有幸亲
眼目睹他的成长过程。1979年,他从滨海小城烟台市来到刚刚被国务
院批准建院的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攻读中国画专业。时值刚刚打倒
“四人帮”之后,在党的一系列政策鼓舞下,老师们的积极性被空前
地调动起来,正规的素描训练和大量的长期作业,使他们练就了一身
过硬的写实本领,而老一辈文人画老师也还健在,他们把传统的笔墨
功夫又十分认真地传授给他们,这一届本科生可谓得天独厚,所以在
1983年他们毕业的时候,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被留校任教,并且在后来
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十分出色的业绩,文博也是其中一员。1991年,
他又得到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在卢沉、周思聪、蒋采萍等先
生的教导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当梁文博还是学生的1980年,作品《渔归》就被选入第二届全国
青年美展;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
并连连获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与中国美协评选为“97中国画坛百
杰画家”,牢固地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在他求学的那些
年代,深入生活还是美术专业必修的课业,在海岛渔村、沂蒙山区、
穷乡僻壤,到处有美术学子勤奋的足迹。生性淳朴的他,十分善于在
极其平凡的场景中发现人性的美、生活的美。雾霭笼罩的丛林小道,
生生不息的农家劳作,母女相依的深厚亲情,一旦被他收入画中,就
立刻变成一支支温馨优美的抒情歌曲,飘进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梁文
博有一颗细腻的心,在我看来,他的成功无疑得益于生活的源泉和内
心的灵性,他是“既师心,又师道”的。像早期的作品《秋深》、《
初雪》、《沂水悠悠》,看去如此亲切、安详;后来的《晨妆》、《
走近夏天》、《月儿弯弯》,又是那样宁静、温馨。
  文博有一个温馨可爱的小家庭,这也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生活源泉,有许多作品是在他的斗室里面对着妻子和女儿,静悄悄地
完成的。宁静的夜晚,女儿在温习功课,妻子在织着毛衣,他在专心
致志地作画,这平静的生活产生了他的平静的技巧,白石老人说:“
无法之法,方为至法。”我喜爱文博那全不漏一点雕凿痕迹的、自然
而然的手法,它与画面的内容已经融为一体,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他的《红地毯》系列,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 
  我很喜爱文博的作品,因为它总是给我苍老的精神世界里加上许
多生命的活力,使我远离伤感而满怀生活的喜悦,使我抛弃怨恨而伸
展爱的双臂,使我不再消沉而高扬生命的风帆。我也说不清这是情,
还是理?这是道,还是心?但它是那样隽永,那样柔润,如一缕轻烟,
含着幽兰般的清香,在我的心头倘佯。
  祝愿梁文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因为人民需要这样的艺术。
  (朱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潘企群抽象艺术展亮相泉城
下一条:明月如水映诗怀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