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读书出版界有一个焦点,就是关于胡兰成与他的《今生今世》。 胡兰成如果在世,一定会感到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自己的书,不但出了,而且“火”得上了图书销售排行榜,众多评论占据了媒体读书评论的版面,一份时尚周刊甚至把《今生今世》列为“2003年女性喜爱的十大畅销书”之一。 胡兰成的政治历史是这样的。抗战时期,他曾任汪伪政权的文化及宣传部次长(有汪伪“文胆”之称)、伪法制局长,是一个“汉奸文人”,但是,像武侠小说家温瑞安先生曾经称赞过的那样,胡兰成的文章,却是“满纸烟云,笔力吞吐,比中国画还要更写意一些……”故有人认为,今天评论胡兰成,为人与为文应该分开,不能因人废文。固然,一个人政治道路有问题而不能影响到对其文的评价,而且这样的人格与文格矛盾的作家古今中外并不乏其例,但是,当我们面对着文字艺术卓绝而著者却是一个“汉奸文人”这样一部书时,具体到阅读过程的本身,你是持一种道德的批判态度,还是以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去阅读评价呢?我们究竟会产生怎样的阅读反应和体验?阅读《今生今世》,也许并不像论者所谓为人与为文应该分开评论那样简单…… 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道德的体验,也包括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审美体验。但是,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这两种阅读的主体判断,却并非是那样简单的一刀切的,也就是说,阅读的道德和审美的这两种体验,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读者在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加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体验的,阅读的审美体验是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道德体验的影响的,或者进一步说,只有在道德意义上感觉美的范围内,审美意义所指向的文本的语言文字这些艺术技巧层面的东西,也才是美的。一部书,语言艺术的精巧,却是出自一个人的卑污的人格和心灵,尽管这种艺术的本身是美的,而值得怀疑的是,我们在道德情感上还会不会接受这种艺术的美? 所以,尽管我们说,不能因人废文,或者说把为文与为人区别开来评价会更加客观,但是,读者在介入文本阅读时,是很难不去考虑作者的思想倾向、道德意识、人生态度取向,甚至还有他的人格特征的,而这些关于作者的诸多因素,也会成为读者阅读时获得感受和反应时的一个认识、思考的参照物。作者人格高尚,而文亦美,则前者愈增文之美,文亦愈彰显其人格美——这样的文字才是心灵、人格的真实写照;人格卑下的,尽管文美,也无法掩盖其人格的真相。我以为,读胡兰成可做如是观。
□ 袁跃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