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对“陈淮”这个名字不应该陌生,关于国有股 减持的讨论让陈淮成为焦点人物。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改革高 层论坛”上,我们再次看见了陈淮的身影,并有机会近距离“捕捉” 到他这个经济学人经济内外的人生。 站在市场经济理论前沿 有人说,陈淮在我国经济学家中属于中生代,他的名望主要来自 他长期对我国工业化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人口就业 理论、消费理论的研究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其实,属于中生代的陈 淮在圈内已是一位“老工业专家”,也是经济学界内有名的老牌学者。 《工业化——中国面临的挑战》、《走过世纪之交:战略与政策研究》 等10余部专著,公开发表的数百篇论文,国家发展奖一、二等奖(集 体)及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个人)等奖项,主持的《跨世纪战略发 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中 国国有投资公司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定位》等多个重大课题研 究,无不彰显其非凡的才智与特有的理论功底。 1988年,36岁的陈淮得到破格提拔,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的 副教授,并获硕士生导师资格。在日本东海大学做访问学者与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做客座研究员期间的海外游学,使陈淮的眼光更为开阔。 回国后他被请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今天,陈淮已成为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的顶梁柱之一,成果多多。在每一个公开场合露面, 陈淮都会成为焦点人物,各路记者也纷纷追逐这位卓越成就的多项国 家课题主持人。 分析就业新形势 日前,陈淮指出:“未来三到五年,我国就业形势除了延续国有 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等‘九五’ 期间的就业特征外,还将叠加两个新的深层次矛盾:城乡劳动力以及 国际间对就业岗位的竞争矛盾。这两个矛盾正日益趋于激化。” 听来有些耸人听闻。 陈淮预测,我国在未来5到10年左右的时 间内,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只有实现这样一个转出规模,我们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其 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不做好这件事,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就没有希望,工业 化、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陈淮分析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城 市劳动力正在不断降低选择就业岗位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农村进城 务工人员正在通过种种就业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对就业岗位的 竞争能力。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不可避免。如 何协调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避免两大劳动者利益集团之间 的矛盾激化,将成为对我国正在发育的劳动力市场和正在不断规范的 就业政策的严峻考验。 除了进城农民和城里人的就业矛盾,陈淮认为,国际间对就业岗 位的竞争矛盾正在趋于激化。陈淮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国际资 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这就意味着有 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争取把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 置到中国来,成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 谈及“全面小康”,陈淮认为,除了平均工资水平、人均住房面 积以及家庭机动车拥有量等指标,“全面小康”的内涵还应当包含几 方面内容:“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将更多表现为发展需要的满足, 如健康、休闲、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二是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将更多 表现为私人资产的加速累积,要让社会大多数人都成为‘有产者’, 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有机会分享投资收益。三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 风险将获得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一个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的调 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 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工资内涵新说 工资是什么?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市 场价格表现,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工资”的概念是否有所变化?陈淮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包含 “其一,必须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劳 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其二,一些必要的社会扣除如社会保障基金、个 人所得税等也应该包含在工资中,因为劳动者有义务交纳个人所得税, 需要自己养老。其三,工资应该包含私人财富的积累部分,以获取资 产收益;否则,大多数人就永远只能是无产者。” 他说,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没提“无产阶级” 这一概念。全面实现小康,就是要让大多数人有产。十六大报告和以 往一样强调按劳分配,但其含义与我们以往的理解不同。报告提出劳 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要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即劳动所得 只与其对财富的贡献相联系,而不是按劳动的付出,或按承担某种工 作岗位而支付的成本,或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进行分配。实际上这也 反映了工资作为一次分配,固然要注意公平,但更要注重效率。陈淮 指出,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创造财富的劳动都要得到尊重”,尊重 劳动,就要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劳动者权 益的保护还亟待加强,在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对劳动者权益的保 护是最弱的。他认为,在工资拖欠上,被拖欠者还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主要是因为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劳动者收益权优先”,对劳动者 利益的法律保护还很弱。健全工资发放的法律和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个人所得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公平税。当前在关于调整个人所 得税的讨论中,人们对“起征点”定多高的问题有颇多分歧。其实, 分歧的核心并不在具体的免征额多少,而在于该不该向中低收入的工 薪人员征税。陈淮说:“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熟悉的 观念是‘国家养活人民’。那时对涨工资的通行解释是‘国家’拿出 了多少钱。其实,这是一种被颠倒了的社会经济关系。市场经济应当 还这种被颠倒的经济关系以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人民 养活政府’。个税就是将‘人民养活政府’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关系直 接显现出来的工具。”个税对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手段主要体现 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规定“起征点”,或叫“免征额”;二是实行 累进税率。陈淮强调,这两点不能简化为不对中低收入者征税和只对 高收入者征税。“免征额以下的收入部分不等于不在个税征收范围。 在真正的税赋意义上,所谓起征点或免征额以下的收入部分并非是不 征税,而只是适用税率是零。人们很容易理解,零税率不等于没有税 率。”一个显然的道理是,如果把大多数人摒除在纳税范围之外,“ 人民养活政府”的经济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为西部腾飞支招 陈淮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权威人士,西部大开发战略自然一直 牵动着他的心。他通过长期的调研分析,认为西部大开发应立足于发 展城市经济。 都说西部缺资金,资金是什么东西?陈淮认为,资金本身并不是 财富,并不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透明的投资 制度,一个高度市场化,产权能够充分流动、自由交易的制度。在这 样一个层面上,我们才能充分破除计划经济在西部留下的痕迹,才能 充分破除西部地区形成的自然经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坚决摒弃原有体 制下那种单纯依托某种自然资源、发展单一产业的“基地”型经济。 真正的城市经济应当是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城市建设应当成为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投入的重心。陈淮认为,在 新的开发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再继续过去那种力图“村村通公 路”的低水平、广覆盖的经济方式,而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 的改善与高级化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成功,关 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陈淮强调指出,过去很多年中,西部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并 不在于其“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于其生态脆弱、基础设施 条件差、人口聚集程度低和体制转变滞后等劣势未能得到有效克服。 对西部省区来说,克服劣势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不堵住劣势这个资 源“漏洞”,不仅多少增量投入也将被漏掉,而且存量资源也只能在 “瓶颈”约束下承受越来越大的效率损失。陈淮提出,西部大开发应 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 干个中等的经济中心城市;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县城建设加快中小城 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一些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 的人口、“一退三还”地区的人口应当尽可能向城市周边迁徙。国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各省区市纷纷把“绣球”抛向东部,竞相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期望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开发西部。 但陈淮指出,西部开发除吸引东部参与外,更要加强西部省区市的合 作,实现西部经济区域化。可喜的是,西部人正抢抓大开发机遇,只 争朝夕建设家园。陈淮心中的梦正圆,一个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百 姓富足、朝气蓬勃的新西部正在崛起……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