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人口增长、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空间结构均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尤其是城市规模及影响范围不断扩张。随着城市间、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在城乡交界处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的城乡混杂地域空间。在我国,这一区域被称之为城郊经济区域,一些日本学者将其作为大都市的一部分来看待,称作“分散的大都市”(The Dispersed Metropolis)(Ginsburg,1991)。而真正将这种特殊的区域既从城、乡“分离”,又从城、乡联系的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首推美国著名学者McGee.T.G教授。由于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与“城市”都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概念,在制图时较容易用白色表示农村区域,用点状或块状的黑色表示城市,那么这种处于大城市周围,既直接受城市影响,又在行政管理上属于农村的区域即可用灰色来表示。因此,McGee.T.G教授把这一区域称之为“灰色区域”。他认为,“灰色区域”是一种由于既非城市又非农村、但又既是城市又是农村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高度混合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空间形态,它是农村与城市各种要素在一定地理区位上的统一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平面,即“‘灰色区域’是指那些同时承受城市与农村行为的地理范围”,它主要包括大都市外围地区;大城市之间、靠近交通主干道或铁路周围发展走廊区;与城市紧密联系,人口密度高且农业与非农业混合的农村地区。可见,就其包含的地域空间上来说,“灰色区域”包含传统意义上划分出的城市边缘区的范围(McGee.T.G,1990)。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灰色区域”,其产生与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都是农业与非农产业通过城乡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动态适应而使投资、技术与劳动力主要在邻近大都市的农业生态区域内实行合理配置(McGee.T.G,1989)。从它们的发展过程看,其初期阶段以单一的大城市向周围地区的扩张为主;然后出现大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扩张,形成发展走廊;最后是大都市区形成后所形成的整体扩张。“灰色区域”这种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过程,即在城乡紧密联系的前提下建立在区域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过程,而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建立在单一的城市发展基础上的传统城市化过程。可见,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除了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外,城郊经济区域或“灰色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另一趋势将是逐步实现城市化,这也是一个规律。 如何加快实现“灰色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包括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在空间上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在参与主体上既应包括政府,也应包括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甚至国内外的其他投资者。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袁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