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年:著名作家,满族人。他说京味儿,写京味儿,被誉为“
京味儿”作家。
京味儿
前几年,与朋友的交谈中,对京味小说的特点我记下了4条:一,
运用北京语言;二,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三,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
四,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这些条件也许太苛刻了,尤其是第
四条,最难也最重要。但若没有这一条,即便你标明了描写的是北京
的人和事,说的是北京话,那也缺少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身在异乡,写的又是童年记忆,但却充
满了北京味儿。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写的散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要
是没有豆汁儿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话不在多,这是梁老
先生的北京情结。
我以为,京味就是一种韵味。京味文化或京华文化从前是由宫廷
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这四大部分组成的。远的姑
且不说,从元大都算起,七百年帝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越条
件,使京华文化具有皇家气派。新中国定都北京,使这座城市继续具
有大气和大派。这种大气,从万里长城,世界规模最大的皇宫建筑群,
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宽阔的大道长安街,东方第一皇
家园林颐和园,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十三陵,最大的祭祀场所天坛和
祈年殿,都可以看得出来。
北京的故事特别多。从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到北平和平解放,中
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定都北京。整个一部近代史,所有这些惊天
地而泣鬼神的大事情,要么就发生在北京,要么与北京血肉相连。这
些丰富的人文故事是孕育京味文化——京华韵味的底蕴。
北京话
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它有卷舌音,儿字腔,还有极为丰富的、
只属于北京话的语汇和字眼儿。北京人说着顺嘴,表达能力很强,听
着也顺耳;外地人听着就有点“油”,特别是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报站,
好像懒得张嘴,唧哩咕噜就滑过去了,“京油子”味儿,油腔滑调的。
苏叔阳写的电影《夕照街》我看挺好,可是上海观众就提意见,登在
报上,题目是《北京人也要说普通话》。
自元、明、清至今,除去短暂的时间,北京一直是我国的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最近的七百多年历史,将北京话造就成
了全国的“官话”。也就是一种大家都容易听得懂、听得清楚的话语。
北京话既保留着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汲取了吴侬软语的清脆优雅。
我们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老舍、侯宝林的作品中,完全可以感受
到北京语言的魅力。他们是公认的语言大师,运用北京语言,达到了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炉火纯青的境界,收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优美的北京语言,也就没有作为文艺家的曹
雪芹、老舍、侯宝林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味”作品如果不用北京语言,味道也就不
对了。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限度,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方言俚语绝
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大撒把》这个片名许多南方观众就感到费解,
缺少吸引力,还不是您自己吃亏?
北京人
北京人特宽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论什么人,只要有一技
之长,或在某一领域小有名气者,皆可称爷。年纪轻轻的贾宝玉是宝
二爷,历尽沧桑的老妓女赛金花是赛二爷,有钱的是款爷,二道贩子
是倒爷,和尚道士是陀爷,蹬平板三轮车的是板爷,耍嘴皮子的是侃
爷,赤膊上街的是膀爷,连背插小旗儿的泥塑玩具还是兔爷呢。
北京人特懒。又死要面子,八百年来吃惯了“皇粮”,不肯伺候
人。所以呀,经商理财靠“老西儿”,开饭馆的靠“山东儿”,三合
县的“老妈子”(现在是安徽小保姆),弹棉花的是浙江人,当领导
的是湖南人、四川人,搞科技的、管电影的是上海人……难怪乎有个
“山东儿”邓友梅,吃了我们北京几十年大白菜,还要写什么《那五》
挖苦北京人。
北京人特神。高级干部讨论烤羊肉串冒烟的问题,坐在马路牙子
旁边打扑克的老大爷正在争论布什能不能连任总统。当年悼念周总理
的“四五”期间,几百万市民就没有一起儿小学生打架或泼妇骂街的,
连小偷都不作案了。唉,真是说不完的北京城,说不尽的北京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