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近年来,有一个声音颇为令人兴奋,那就是保护我们的环境,重
建美丽的家园。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冲突与竞争的历史,它每前进一步,在获得新
的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忧患。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面对那么多撼人心
魄的智能风景,有谁不为我们这个民族选择的发展方向而骄傲?但是,
当我们放宽视野,看看广袤国土上日渐萎缩的森林、污染严重的河流、
日益扩大的沙漠以及城市里混浊的空气质量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
颗快乐的心灵呢?
人不可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只能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在《道
德经》中告诉我们,人类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来处理自己的事务,我们
的心灵才拥有真正的美德。道与德的完美结合,便就是古人所推崇并
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遗憾的是,人类的生活,很少能达到这一理想化的高度。迫于贫
穷的压力以及对财富的永无休止的渴望,许许多多的人已丧失了理想,
支撑他们生命的,只有目的和动机。
“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熟,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
充满爱心,二是存有敬畏。处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先哲的态度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者,是因为我们的爱;有所不为者,是因
为我们的敬畏。
但是,在我们的历史中,也有把爱变成恨,把敬畏变成无所顾忌
的时候。我们不惜与世界为敌,得到的回报是,饥饿与贫穷像瘟疫一
样紧跟着我们;而自然,也不再把我们当成朋友,地震、洪水、干旱
……可怕的灾难接踵而至。
当我们的民族从噩梦中醒来的时候,首先获得的是身体的反应,
而非灵魂的诉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国策的提出,其时
代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执政者终于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贫穷不是社
会主义。只有消灭了饥饿,我们才有可能走上幸福的起点。
呼唤知识精英
诗意的生活包括了很多内容,诸如安全感、舒适感,优雅的环境
等等。幸福与财富虽然有着直接的联系,但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财
富可以满足于一个人物质的需求,感官的享乐,却不能让人获得心灵
的平静,更不可能帮助我们获得仁慈的心境,道德的美感。换言之,
幸福不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灵的概念。现在,我们讲以人
为本,就是要时刻关注民生的福祉,建造诗意的生活。
我所说的诗意的生活,应包括人与自然两个部分。古人言:“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的仁智之士,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精
英。任何一个时代,那些与自然为敌的人,都会遭到知识精英的痛斥
与批判。当今之世,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精英,已日益被边缘化。面
对经济腾飞背景下的道德真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扭曲,我们
的知识精英应该真诚地告诫国人:以人为本,不能只强调人的物质的
一面,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的需求。所谓诗意的生活,它对应的不是
人欲横流,也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亲相爱。
“知行合一”
佛家说,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束缚。
中国的先哲,由此悟到机心与道心的区别。机心,指一个人处理
事务的方式以利益至上;道心,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培植悲天悯人
的优雅情怀。遗憾的是,在财富至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机心越来
越发达,我们的道心却日渐迟钝,整个人类偏离了理想的轨道,迷失
了生活的方向。人与自然的相亲,变成了人向自然的掠夺。人类越来
越自私了。自然中所有的物质,都被用来贴上商标,从中榨取金钱,
如此作为,似乎只有一个动机,为的是在全球的财富争夺战中,得到
一个名次。
从道心出发,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从机心出发,
我们的所有活动都体现了极端的功利性,为了暂时的辉煌,我们不惜
伐林驱雀,竭泽而渔,这是多么愚蠢,又是多么可悲的举动啊!
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阐发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观点,提出“知行
合一”。一百年过去了,这口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出了它的紧
迫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但要“知”,更要身体力行。
在我们的生活中,土地的沙漠化与感情的沙漠化是同时进行的,重建
美丽的自然,我们不能没有爱,构造诗意的生活,爱更是须臾不可或
缺。我衷心希望,诗意的辋川重新回到荒凉的西北,爱与敬畏重新主
宰我们的生活。
(熊召政,湖北省专业作家。曾任《长江文艺》副主编、湖北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此文为作者10月12日在中国海洋大学“科学·人文
·未来”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