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他山之石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这五年,浙江踏着中国节奏,伴着全球化浪潮。既见证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大喜事,又挺过了汶川、玉树、舟曲大悲恸,并遭遇了汇率争斗、贸易壁垒……一路风雨,一路彩虹。

  浙江日报11月12日讯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在浙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

  这五年,浙江踏着中国节奏,伴着全球化浪潮。既见证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大喜事,又挺过了汶川、玉树、舟曲大悲恸,并遭遇了汇率争斗、贸易壁垒……一路风雨,一路彩虹。

  这五年,浙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具有浙江特色的重大决策部署。

  这五年,浙江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4年,浙江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3.6%、14.5%、10%、8.9%。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这五年,浙江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的基本经验。

  4次万人大会:

  坚定沉着战危澜

  2009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遭遇罕见考验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凌厉寒流的侵袭中,浙江首季经济增幅仅3.4%。

  非同一般的萧瑟,源自浙江经济的特质:外向度和民营经济比重高达七成,易受国际因素影响;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为主,且多处产业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偏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投资支出增长有限。

  外有危机,内有积弊。浙江,似乎一下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疾风知劲草,砥柱立中流。分析、研判、决策……浙江的决策者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缜密思考着应对之策,从容不迫地驾驭复杂局面,一项项举措迅速出台。

  信心是挺过危机的良药。2008年11月、2009年5月和7月,省委、省政府先后3次召开全省万人电视电话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亲自作“信心喊话”,对经济保稳促调进行动员和部署。

  为获得更多有利资源和发展机会,省主要领导亲自出马。2009年10月,赵洪祝率党政代表团北上北京、天津考察,联姻更多国字号企业和大型民企,签下660多亿元的合作大单。2009年5月,吕祖善率党政代表团南下广东、湖南学习,为拓展市场、转型升级找到更多思路、更多机会。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出击。

  针对欧美市场需求萎缩,浙江全力开拓新兴市场,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海外义博会”、“温州名购”,新平台亮相;广交会、华交会,政府助浙企奋力抢滩;阿联酋、希腊、尼日利亚……全球多个角落,留下了浙商探寻新市场的脚步。

  针对产业结构低端徘徊,浙江精心构筑发展平台。一个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定;数十家央企与浙江密切合作;新兴产业布局、服务业发展规划、“海上浙江”等新蓝图反复酝酿,密集出台。

  针对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浙江竭力开发智力源泉,借力合力共织智囊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开始在浙江试点,这是全国第一家。青山湖科技城奠基开建,被誉为“浙江硅谷”。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直接客户一举突破2000家,企业科研投入明显加大。近千家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企业研发能力酝酿裂变。

  针对经济增长内需偏弱,浙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发展成果共享。百万户农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社保,医改,稳步推进,全省近600万老年居民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这在全国都属创举。

  2009年的浙江,划出了一道漂亮的V形反转曲线。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2010年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第4次召开万人规模的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再次为“十一五”收官之战加油鼓劲。

  “下滑早、跌得猛、回升快、增长实”。专家如此概括危机中的浙江经济。

  标本兼治保稳促调:

  咬定转型不放松

  浙江经济这5年,铭刻着4个字:转型升级。这条路,走得艰难,却很坚决。

  仔细研判多年发展路径后,浙江痛下决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刚刚起步,却遭遇国际金融风暴。摆在决策者面前有两个选择:保GDP增长,暂时放缓转型升级步伐,还是立足长远咬定转型升级?

  复原传统增长方式,即使暂时保住了经济指标,今后仍然躲不过发展难关。困境中更要咬定转型升级,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治标”,即解决当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治本”,即解决长期积累的内在矛盾,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欲破华山天险,唯此别无他径!

  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四大建设”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手笔迅速推出。

  大平台是基础,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有新的发展空间。大产业是核心,转型升级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经济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上。大项目是带动,转型升级必须体现在一个个产业项目之中,更需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配套建设。大企业是龙头,经济发展、产业转型、项目落地尤其需要在行业内具有龙头地位、骨干作用的大企业带头实施。四招齐出,互为呼应。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其重要目标就是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基础设施,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危机渐行渐远。人们发现,浙江不仅上演了保增长的绝地反击,还演绎了调结构的华彩篇章,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坚定前行。

  “低小散”的传统产业格局开始向“高新尖”演变。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力、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等领域,不断有新举出台,镇级市、浙中城市群……新鲜事、新名词不断涌现。块状经济区向产业集群示范区提升,数字从21个增加至42个。纺织业“变脸”了,纺织大县绍兴开始向设计、营销这条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凤凰涅槃。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开始超过了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力量。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确定,并逐一描绘产业规划。浙江人重新认识海洋,临港工业、临港保税园区、港口物流业……蓝色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欠发达地区,也享受到“特别的爱”,获得特殊的优惠政策,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生保障、体制改革:

  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越是困难,越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浙江这5年,不仅交出了亮丽的经济成绩单,更收获了对科学发展的再认识。

  面对金融风暴带来的危机,浙江这样理解: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科学发展之“机”。要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唯有把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才能突破“瓶颈”,越过“陡坡”,化危为机。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浙江把转型升级从经济领域向社会环境拓展,两翼齐振,协力升级。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浙江连续多年把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改善;养老、医保、教育等社会保障指标,名列全国前茅。

  即使是危机肆虐的2009年,浙江的民生成就依然全国瞩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第25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首跃万元大关,成为中国首个突破万元的省区。

  决策者更看到了“平均数下的不平衡”。在全国率先消除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基础上,浙江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从解决区域性贫穷向实现户户小康转变。

  科学发展,是干部执政能力体现。5年间,浙江致力于打破影响“政令畅通”的坛坛罐罐。首创“强县扩权”,如今全面推进“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5次扩权后,省里将能下放的权限,大都下放到县。

  今年浙江力度更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制定了加快增长方式的评价体系,启动了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等六大改革,也同时启动。“11+1”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有分工,各有重点……

  一面是放权,一面是服务。浙江紧抓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今年浙江提出“治庸治懒”,对“庸、懒、散、乱、吃、拿、卡、要”严惩不贷。

  与此同时,浙江大刀阔斧改革了干部考核评价标准。现在,浙江实行新的干部综合考核办法,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有这样的指挥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了“我要转”的动力保障。

  今天的浙江,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迈出走向明天的步点。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