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杭州的朱女士目睹儿子被玩伴“欺负”,下课后拦下儿子玩伴,拿着儿子的手,朝对方头部连打两下。此事引起网友热议,朱女士回应称“怕小孩子被踢坏掉了”,玩伴家长表示“我的孩子有错我来教育”。
广州日报发表张涨的观点:对朱女士拿着孩子手打回去的举动,赞成者和反对者都有不少。就我个人而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无法告诉孩子“打回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更不可能“以暴制暴”,给孩子带来一个错误的示范。我想最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们打人是不对的,动手者应该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如果涉事孩子的家长积极配合,事情就会圆满解决。但在无人主持公道,涉事家长也胡搅蛮缠,孩子还可能继续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打回去”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打人永远是不对的,但任由“肇事者”不受惩罚,反倒是老实孩子被欺负,这更是不对的。偶发的冲突永远不可避免,但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却可以在发生冲突后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止事态扩大的同时,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抓住机会教授孩子正确的处事方式。只要不是家长自己不讲道理,孩子自然会明白有成年人来公平地“奖优罚劣”。自己不必“以暴制暴”,便会越来越理性地面对冲突和争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讲道理是一回事,某些为人父、为人师者能否正确教孩子是另一回事。听父亲说,我小时候有一次在幼儿园被另一个小朋友在脸上咬了一口,留下带牙痕的血印,我没“报复”那个孩子,但父亲难免要找老师和对方家长说道说道。结果是,老师和稀泥装不知情,父亲清楚地记得那个孩子的家长居然说“让你家孩子咬我家孩子一口”。不得不说,某些家长对孩子犯错采取护犊子、不讲理的态度,使一些孩子犯错未必都是“少不更事”,而可能是孩子对家长“有样学样”的结果。至于某些学校、幼儿园以及老师,既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家长,又唯恐事情闹大,当和事佬、平息事态的心思远大于教孩子是非对错。面对不讲理的家长与不作为的老师,如果事情不太严重,受欺负的孩子的“维权”多半不了了之。像杭州朱女士这种让儿子“以牙还牙”,着实简单暴力。其动因恐怕是,与其陷入难缠的是非,不如先“打回来”不吃亏,让对方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好欺负。这是对学校与对方家长教育的不信任,指使孩子报复的家长的教育也难言“妥当”。在教育的问题上,最怕互相扯皮、自私自利、不换位思考,各说各理、卸责扯淡、互动拳脚没有“赢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