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西安一位80岁的老太太去早市买菜时,被汽车撞倒受伤,她觉得自己还能动,就喊着要回家,而且坚持认为,对方不是故意的,不能要人家的钱。开车的小姑娘放心不下,找到老人家里,非要带着老人去检查身体,后来还买来药品和治疗器械,并送去3000元钱。
华商报发表杨鹏的观点:但凡出现与老人有关的负面新闻,公共舆论场上,“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个至今尚未掰扯清楚的陈词滥调就会撕扯起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撕扯中,社会道德水准却在一点点地退却,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能否认,老年人群体和我们其他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每一个群体内部也是参差不齐的。在这个意义上,真有点让人担心,长期在“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负面情绪渲染之下,久而久之会不会陷入对于一个群体的成见之中?可冷静想一想,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有责任不逃避,没事就不该讹人。”80岁的蔡翠英老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豁达的“老人”——当互相谅解发生在这一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身上,也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善意和温情。当然,我们也要给肇事小姑娘的做法点个赞。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类似的温馨事件能够更多涌现。
新闻传播有一个规律——越是负面的东西传播的速度越快,这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关于老人的负面新闻有摔倒讹人、跳广场舞扰民、在公交车上非让年轻人让座等等。一些青壮年受众看过类似报道,逐渐对老人产生芥蒂心理。媒体为了触发“争鸣”,也会报道与某些人的“刻板印象”相反的新闻。比如本例的老太太被撞不要赔偿,以前还有老太太冬天跳入河里救小孩的新闻,还有大爷在接受采访时说理解年轻人上班辛苦压力大、自己在公交车上站着也是锻炼。遗憾的是,老人体谅年轻人、做好事的新闻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远不及负面的新闻。基于此,笼统地宣称“老人变坏,坏人变老”难道不是一种偏见?从另一个角度看,个别大学生陷入“裸条”欠债漩涡,甚至参与犯罪,如果就此得出“大学生垮掉”的结论,能令人信服吗?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总有个别人“不轨”,这与年龄无关,更不能污名化一个群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