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起跑线“搞死”了孩子

2011-06-03 10:17:00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朱述古

  被网友称作“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近日做客某高校论坛时,痛批教育“低龄化趋势”。他表示,“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 针对中国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里屡获佳绩而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问题,郑强在身后大屏幕上打出“强哥语录”:“这是因为在做小孩时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武汉晚报》6月2日)

  “最牛愤青教授”的痛心是有道理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升学教育竞争过于激烈,影响身心健康,扼杀创造力,已成社会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行深刻反思。不过我以为,要看到起跑线“搞死”中国孩子的危险,更要看到,正是由于起跑线本身的不平等,家长和学校才甘愿冒着孩子被“搞死”的风险,给他们稚嫩的肩膀压上沉重的课业负担。

  理当承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却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家长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能在无忧无虑中茁壮成长。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让家长进退两难,如果一步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人生的起跑线不是一次性设定的。对中小学生而言,每一所学校都是一道新的起跑线。但放在整个学校布局中就会发现,同样是政府开办的中小学,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学校的师资水平、设施设备、升学率以及社会声誉,差别十分巨大。这种畸形布局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就是有的站在超前的起跑线上,有的站在落后的起跑线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升学率会令薄弱学校相形见绌,也会对家长和孩子形成强大诱惑。

  诚然,教育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育的主导作用,也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并非全是英才,薄弱学校中也会飞出金凤凰,但就整体而言,良好的办学条件无疑缩短了学生走向成功的距离。但越是重点的学校,门槛也就越高,进入的难度也就越大。更何况,重点学校的在读学生要在下一阶段继续就读于重点学校,依然不敢稍有懈怠。孩子当然可以玩,当然可以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但进不了重点学校,前程就将布满阴影。在相当程度上,我们没有理由责怪那些硬逼着孩子从小背唐诗、弹钢琴、做作业到深夜的家长。家长和孩子一样,同样是受害者。

  日前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致睡眠不足,假期近七成致睡眠不足,读书求学已成折磨。教育专家对于教育的愿景,居然沦落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试想,如果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到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大致均等的教育,他们犯得着为“起跑线”疲于奔命吗?

  “重点学校像欧洲,薄弱学校像非洲”的学校布局,加剧了起跑线争夺战的白热化。孩子一进校门,就无可逃避地进入一种无比残酷,但并不平等的竞争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步伐,下决心消弥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才能真正解放孩子,还孩子以自由全面发展的成长空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