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中“关注人”的革命

2010-06-07 16:28:00来源:青年记者作者:冯香玲

  ● 冯香玲

  稍稍留意这两年的中国电视,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电视对于人的关注”。关注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对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外延很大,范围之广几乎涉及所有节目形式。

  一

  中国电视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平民意识大大增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受到重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提法。一些富有强烈责任感的电视创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心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了百姓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疾病问题、失学问题、下岗问题……这些,体现了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沉重。同时,创作者们以充满喜悦的目光捕捉到普通人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艰难中的努力、困顿中的乐观、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的维护,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为荧屏增添了明媚的阳光。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得以确立。从电视的栏目定位、节目选题、角度选择、采访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注意以受众需要和爱好为出发点,进行各种合理有效的活动,使受众获得很大满足,体现出对受众的关怀、理解和尊重,体现出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电视传播一直重视崇高人格的宣传,注意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型。像《东方之子》、《中国人》所展示的各路精英,为达到成功无不付出了巨大代价,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巨大气魄,充分发挥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勇斗歹徒的徐洪刚和一些抗洪英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作家史铁生双腿残疾,却把困境当做催人向上的条件,于是,用文学创作来摆脱困境,终于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使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另外一种人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兴趣爱好,不因金钱或地位而改变志向,保持了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总之,电视上播出的这些人物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至国家的方针政策,小至日常衣食住行,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当今我们正在走向消费时代,人们更加关注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经济报道开始寻找经济现象与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一方面,对一些国家重大的经济活动,从老百姓的角度进行宣传。如关于中国入世的谈话节目中,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从老百姓熟悉的菜市场来解释WTO,并从入世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来说明入世的影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关注生活,引导消费,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用、休闲(玩)进行多方位服务,强调反映生活、服务生活、介入生活、引导生活”。①经济报道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投资理财到起居饮食,从养生保健到旅游休闲,从人文环境到生态环境……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的多方位观照;而且这种观照不仅是实用性的,更是引导性的,它提倡高品质、高层次、科学化的消费观念。它与消费时代同行,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新的生活观念,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得以更新,从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这也是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电视节目中深受欢迎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批判性。如《焦点访谈》中对农村滥建豪华坟墓、滥建寺庙的批判;如对公路乱收费、非法传销活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揭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行为的揭露。

  而《新闻调查》播出节奏比较从容,往往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发现其腐化堕落的心灵历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新闻调查》编导长江在制作《逃亡日记》时,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表现出贪污公款的逃亡者心灵的孤独、紧张、痛苦:拿着一箱子钱却感到思想贫乏,连个乞丐都不如,受尽了精神折磨;时时感到有人追捕,可能死亡……作品揭示了罪犯内心的惊恐、虚弱,启示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切莫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罪犯作为一个人,“原来生活中已有的亲情、友情以及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可能因为犯罪一下就抹得干干净净……如果人性还没有泯灭,也可以延续人间一切美好的亲情、友情。”②这里表现了对罪犯一定程度的关怀和希望,那就是,悔过自新,复归人性,从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开放性。

  三

  如果说,最初看电视,观众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收看电视达到交流的目的。于是,人的作用更加突出。传播者以个体的形象出现,使传播富有人际交流的特点,形成受众和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传播的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这种交流和互动,大体上有3种形式:一种是主持人以未知者形象探索未知世界,不断向观众讲述所见所闻,激起观众的兴趣、悬念、情感,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一种是富有个性的评论,有独特见解,鲜明生动,激起观众求知的主动性,调动了观众思考的兴趣。最富有交流感的是现场采访。报道者往往站在观众的角度对被采访者提出问题,一问一答之间,观众参与到现场采访中,形成互动,满足了观众进行交流的愿望。

  随着电视的发展,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亲自到电视上一显身手。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了这样的场所,让大家在现场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这种交流,与日常的交流十分相似。可以称做拟人际交流。这种传播方式更富有人性,更能体现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对于直接到现场参与谈话的观众来说,他们在屏幕上侃侃而谈,个个精神焕发、生气勃勃,他们的个性、智慧、兴趣、见识得到充分展示,满足了个人的表现欲。尤其是在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激发起人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人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每个人因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而兴高采烈,整个节目焕发出人性的光辉。而对于屏幕下的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电视上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而是与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就会感到亲切,他们把电视上的观众当做自己的代表,对他们有一种认同感。由于“信息的完整和势态的延伸,而让人获得诸多超越于言语之外的感知”,③因而得到全方位的满足,他们的参与感也更加强烈。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广播电视事业自身的发展,电视人文关怀主题触角已深深地进入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进步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隋禾:《与消费时代同行——CCTV经济部主任刘连喜谈〈生活〉》,《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

  ②陈新红:《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第一现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③朱羽君 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现代传播》,2001年2期,第121页

  (作者单位:即墨广播电视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