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服创新更像是一场娱乐

2007-07-16 08:4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李劭强

 

  在北大百年讲堂近日举行的毕业生晚会上,18位通过了初评的学生身着自行设计的学位服参加了中华学位服的评选。此次参展的学位服融合了很多满服、韩服,甚至COSTPLAY的风格,元素多样。据悉,北大校方将有可能采用本次大赛的夺魁作品作为北大学子的毕业礼服,并长期沿用。这次活动可以说是社会上围绕“汉服”进行的各类活动的又一高潮。(7月5日新华网)

 

  从新闻链接的几幅图片上,我看到了类似明朝服装的学位服,看到了类似韩服的学位服,就是看不到类似“学位服”的学位服。我这里所谓的“学位服”并不是一件服装那么简单,所有的服装都是一个外在符号,它的意义在基本的遮体之外,还在于表达含义、适应情境、呈现出应有的仪式感。而在学位服的创新中,我看不到这样的影子。我想到的只是《大明王朝》或是韩剧。

 

  学位服并不是平常的衣着,谁也不会没事穿着它逛街吃饭。学位服的生命力在于增加学位授予的分量,体现学位授予时的仪式感。正是这种仪式感决定了其形态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一种仪式感的产生必然来自一种严禁的仪式,而仪式的庄严和严禁便是来自其细节的特定和深刻。如果没有了细节的特定,仪式便处于变动中,失去了使人敬畏的庄重;如果没有了细节的深刻,仪式便流于娱乐间,成为被解构和敷衍的对象。

 

  因此,在学位服这样一件增加仪式感的服装上,创新和比赛更像是一种仪式的结构。而从创新服装与学位的不搭配和不协调的程度看,学位服的创新更像是一种娱乐: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人们对学位,学位授予的庄重感,而是“无厘头”地异想天开,随意混搭。我不敢设想,在学位授予的仪式上,那些身着类似民族服装的学位服是会消解学位的意义,还是会增强学位的厚重。

 

  也许,有人是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考虑学位服改进的必要性的。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实在是不能接受。文化的民族性首先来自于人的主体性,没有人对文化的理解和使用,任何文化都是虚空的东西。而人为何要对文化主动地理解和接受呢?其原因并非文化是本土的,而是因为文化是人化的,是可以关注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我们之所以宣扬民族文化,并不仅仅是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较强,而是因为民族文化首先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

 

  以这样的视角去考量,学位服的创新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约定俗成的仪式中,学位服已经模样固定,此时再去创新只能是破坏整个仪式的仪式感。同时,文化的主体性只是一个宏观的目标,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任何的细节之处都要体现。在世界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生态中,没有一种文化是可以普照天下的,实现文化的结合,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服装不是不可以创新,但是创新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在一个特定的仪式中,创新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任何仪式都是约定俗成的,任何仪式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有时,创新虽然可以进行,仪式也可以变更,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仪式背后的文化必然逝去。事实上,我们许多传统文化的逝去,就如一些仪式的被改变有关。比如春节,关于春节,除了春晚,除了美食,我们记住了多少仪式呢?仪式消失,文化消失,这是一种必然。所以,面对仪式时,尊重比创新更重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永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