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
本报曾经于5月31日以《使用公筷得了3万元奖金》为题,报道了岳阳市民刘阳自掏腰包,拿出100万元推广使用公筷的事。7月6日,刘阳带着他的推广使用公筷团队,来到长沙宣传使用公筷。 据悉,刘阳还派出了两个团队分别在广州、深圳及北京、天津等地深入餐馆、公共场所宣传提倡使用公筷。(2007-7-7 《长沙晚报》)
小小一双公筷,使用起来本是举手之劳,倡导使用多年之后,到今天依然在餐桌上鲜见身影。家庭的筵席就不用说了,只看酒楼茶肆,亲朋好友相聚之时,精英人物应酬之际,觥筹交错之中,公筷几乎不见身影。相信所有出入各类应酬饭局的人都很明白,使用公筷,可以有效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特别是可以防止肝炎等传染性病毒“病从口入”,完全是利人又利己的好事。但国人就是不习惯。富有社会公益心的刘阳愿意用巨资来重奖那些使用公筷的人,并组建数个团队赴几个大城市宣传提倡使用公筷,笔者感叹于刘先生的义举,但更加担忧的是,人们习惯于不用公筷的陋习究竟还要延续多久?公筷摆上餐桌何时能成为常态?
“公筷用来保障个人健康,一家人都要用”,这是香港艺人黎明在一则公益广告中的一句台词。虽然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轮到自己却不愿意使用。原因不外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人的围餐方式已经有千年历史,传统习惯上,大家几乎不使用公筷;其二,国人普遍存在这么一种心理,与人一起共餐时使用公筷,要么别人以为你有传染病,要么觉得你看不起别人,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往往不使用公筷;其三,国人大都认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是热情和友好的表现,客人对这种盛情和敬意也往往表示认同。于是乎,大部分国人根深蒂固地认为,聚餐时使用公筷纯属装腔作势之举,对那些倡导使用公筷的行动也嗤之以鼻。而在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不搞分餐制或不使用公筷、公勺进行聚餐无疑是一种冒险。但大多数国人对这种危险却视而不见,真可算得上一种具有荒诞色彩的现实。
毫无疑义,要改变不用公筷的陋习,需要全社会共同认可和努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必须长期坚持。据介绍,自今年5月10日刘阳公开倡导使用公筷以来,岳阳市餐馆使用公筷率已经由1%左右提高到了8%左右。这个成绩离有识之士心目中的理想目标显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既然迈开了第一步,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应该沿着既定的目标一路走下去。由刘阳花费巨资倡导使用公筷,笔者不禁想到了时下流行的与国际接轨。国人已经在很多方面与国际上接了轨,自豪地迈进了现代化,由此类推,人们没有理由偏偏在饮食方式上要固守不使用公筷的陋习而不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像刘阳这样的热心人士积极推广,有越来越多国人的自觉行动,公筷摆上餐桌成为常态一样是可能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