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胜于一味“讲故事”

2009-12-18 09:2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木子   

七旬孝女拾荒养母事件感天动地,但随着更多信息的展现,慢慢变成了事实与真相之间的拷问,细究起来,可能是因为报道前后的反差过大:居住寒窑是事实,捡垃圾也是事实,但老人鳏寡孤独和“养老靠拾荒”不是事实。事实是:老人儿孙众多,且都在尽孝,孙法菊的儿女平时也是往家里寄钱的,母亲捡垃圾是心疼东西。(据大众网12月17日)当这些呈现出来,人们可能会另有感慨。

据了解,记者初去看望孙法菊老人时也为她们的处境所感动,但也产生过一些疑问:如若真的穷困潦倒到捡垃圾度日,董老太太手上何来3个金戒指?耳上还有闪闪发光的金坠子?在黑乎乎的外间,为何还有个大冰柜、脏乱的案板上居然还有个电饭煲……这些与拾荒养母极为不搭调的物件在他们心底划了个问号。老太究竟是何身世?为何来到此处居住?她们的亲人又是何状况?急于知道这太多的疑问,很多人便翻看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纸媒,然而,这些关键的答案却一个也没有,报道中为何会缺失这些最基本的新闻要素?

之后,邻居们和居委会的突然出现,让事件发生了180度的拐弯:老人不但有儿女,而且还是5个,她捡垃圾的“坏习惯”还引起了公愤。此时,有社会养老院提出愿意无偿接收孙法菊娘俩,只需要孙法菊的女儿签个协议,然而,此时的郁仁霞仍旧没有露面,这又是为何?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一而再地发生,跟进报道的诸多媒体也提出了质疑。而在另一方面,人们看到的还是孙法菊的女儿郁仁霞在倒苦水,似乎给人某种子女不尽孝道的错觉,后老人终于在多方努力下“安置”进了养老院,虽然有报道指出,她们起初可能是不太想去的。

“七旬孝女捡垃圾养老”的故事讲到此,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媒体了解真相,并不是为了阻断善意,更没有指责孙法菊和她的老母亲。对尽职尽责恪守新闻良心的媒体来讲,向公众呈现真相才是基本的责任,这比一味“讲故事”感动大家更加重要。

在孙法菊事件中,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养老与儿女赡养父母两者间的概念的明晰。鳏寡孤独,理应社会养老,但是儿孙满堂,且都在尽孝的前提下,是否也要把老人送去“公益养老”?对于孙法菊和董宝英二老来讲,社会已经伸出了援手,无论是善人捐款还是福利机构的接收,社会责任已然履行,但是儿女的赡养义务又尽得如何,因为“穷”就扔下老娘不管,显然站不住脚。郁仁霞也承认,兄妹时有寄钱回家,也来探望母亲,这个结局与最初的报道显然背离太远。对于老人的亲戚子女来说,先前单纯强调“孙法菊拾垃圾养老”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这些子女的孝心,对他们毫无疑问是一种伤害。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它的该是人性、真实和善良,不能一味为了“造星”而让大多数人一直蒙在鼓里。说真话天不会塌下来。同样的道理,让公众拥有充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乃至监督权,才是对真正对公众的充分尊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