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澳大利亚某些政客对中国的态度

2014-08-21 14:34:00来源:大众网作者:雷希颖
停止自欺欺人:看清澳大利亚某些政客对中国的态度
作者:雷希颖
    日前,澳大利亚富豪、联合党创始人克莱夫.帕尔默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公开以“混蛋”和“杂种”等恶劣措辞,对中国进行了赤裸裸的、长篇累牍的侮辱和攻击,并宣称中国政府“正在试图接管澳大利亚,以便窃取它的自然资源”。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来自包括总理托尼.阿伯特在内的澳大利亚政要及在野党领袖们的联合谴责,西澳大利亚州州长科林.巴奈特甚至还表示,他考虑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国道歉。此外,还有一些澳大利亚的普通居民主动向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发送“致歉”邮件,并强调帕尔默的言行不能够代表澳洲民众。
    事情至此,似乎该告一段落了,因为帕尔默似乎很不得人心,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似乎也非常的友好。在这些表象的铺垫下,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重唱“昨天的故事”,竞相“代表”澳大利亚,争相表示:“不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人民意愿角度来看,澳大利亚非常希望与中国保持坚实、互信、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所有澳大利亚人民的诉求。”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自托尼.阿伯特政府上台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已多次做出类似于帕尔默这样的“刺激”中国的行为了。无论是毕晓普外长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还是阿伯特总理本人公然对日本军人的二战行为表达钦佩,或是澳美驻军协定的最终升级……这些行为的背后,或多或少的可以折射出当前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国的一种态度:因为经济的日渐紧密,澳大利亚方面对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往“铁心亲美,坚定反中”有所不同的略微矛盾的心态,但是,这个心态的基础和主流仍然是对中国的疑虑、不信任,以及警惕、戒备。这是由澳大利亚的历史、价值和政治立场所决定的。
    从建国那一刻起,这个由白人移民创建的国家的命运,就注定了要同欧美阵营紧密相连。尤其是一战的加里波利战役后,澳大利亚因为能够正式参与国际事务,才开始有机会逐渐在国际舞台上转变自己“流放犯”国的形象,解除弥漫于国家的“自卑感”。这就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增强了与“母国”英国,以及其盟友美国之间的关系。二战时,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加大了对东南亚的侵略力度,对澳大利亚的威胁也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澳大利亚的北部区域又遭受了日本猛烈的空袭,这更是让澳大利亚人深刻感受到了自身在安全问题上的脆弱,同时,也迫使澳大利亚必须投靠美国--毕竟,英国人已经无力东顾了,而作为一个国土辽阔、人口稀少,没有任何战略缓冲带,且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它如果离开美国强大的军力保护,澳大利亚人将基本无力自保。所以,二战后,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下,美澳很快就于1951年签订了《美澳新安全条约》,这就让澳大利亚人在“政治安全上同美国紧密抱团”的内心渴求切实转变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基本国策”。这一现实应当是当前一切关于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三者关系的讨论的基础所在。
    当然,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后,随着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实体的腾飞,澳大利亚国内开始出现了要求重新审视与亚洲国家关系,淡化冷战对抗色彩的“正视亚洲”的声音。在这个时期,澳大利亚先后改善了与印度、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的关系,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实现了撤军,并且还与中国建立起了外交关系。到了80年代,工党的霍克政府在“正视亚洲”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松绑了与美国的关系,加快了“亲近亚洲”的步调。“澳大利亚外交政策要以亚洲地区为重点”的提法、“与东盟的关系是澳大利亚对外关系的头等大事”的提案,以及在澳大利亚倡导下建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清晰反映澳大利亚政府的执政理念的举措,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之后,到了90年代初,工党基廷政府更是提出了“融入亚洲”的策略,要求“在经济、文化上与亚洲融为一体”,此外,在澳大利亚94年的国防白皮书上还提出了“单纯依靠美军的力量是无法维持亚太区域的和平的,亚太地区的安全将越来越需要由该地区国家自身来承担”的说法。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再发展个十来年,澳大利亚在对美,对亚洲的态度上,无疑将会由“量变”走向“质变”。
    不过,当1996年自由党的霍华德出任总理后,他很快就调整了工党“疏美”的倾向,转而采取坚定的亲美立场。对于霍华德政府而言,虽然“与亚洲关系仍旧是重中之重”,但他明确表示,澳大利亚绝对不会牺牲与美国的传统关系为代价去实现这个目的。这一态度,让澳洲与亚洲的关系进入了一段“休眠期”,直到07年霍华德政府下台,以及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才又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而这个转折关键点就是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
    2009年,随着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国,并成功帮助澳大利亚避免08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澳大利亚国内关于“澳大利亚是否应当调整对美国的一边倒政策,是否应当更加亲近中国”这样的讨论开始增多。之后的五年,澳大利亚对华经济的依赖性与日俱增,这种声音的支持者的数量也直线上升。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理由的,从数据上来看,仅2013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已经从09年的476.63亿美元,翻到了2013年的1015.9亿,双边贸易总额也从851.62亿飙升至1509.19亿。其中,在占到澳大利亚出口总额21.8%的铁矿石出口中,中国就进口了近76%。此外,中国还是澳方的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和第二大旅游业客源国,这对澳大利亚的整个经济结构都有着巨大影响。再加上在澳华人数量的猛增(即将突破100万,占到了澳大利亚总人口的近5%),以及普通话成为了澳大利亚第二大语言,华人对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澳洲政治家的重视。正是基于这个大趋势,很多中国的专家、学者和观察者们开始认为,澳大利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了,因而得出了“澳洲将逐渐调整它的对美和对华态度”的结论。
    对此,笔者需要提醒大家,我们不应该忘记前文提到了思考澳、美、中关系的“基础”。因为澳大利亚的历史、价值和政治立场的“基础”决定了,当前任何的“转变”都只不过是在不触动澳美联盟的大盘情况下的微调。澳大利亚人很明白中国人的期待,所以它可以通过“表面文章”来“忽悠”中国,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但中国人不能自欺欺人的以为当前的经济可以撬动澳洲人固执、傲慢的政治态度。再退一步,即便澳大利亚有意向进行调整,可美国人会答应吗?当奥巴马上任后,发现澳大利亚出现了一丝转向中国的苗头后,便很快于2011年赶赴澳洲,要求与澳大利亚政府签订《澳美驻军协定》,以此增强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以及增强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军事合作。这一动作,从“明”面上来看,它只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遏制中国。但从“暗”面上来看,它实际上也是美国规制澳大利亚的战略取向,防止澳大利亚政治离心情况出现的封喉先手。
    因而,在对待澳中关系时,中国人,尤其是一些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更需要保持冷静。澳中关系在短期内绝对不可能出现太大的转变,因为“基础盘”从未松动过,这也是为何澳大利亚会紧随美国,在与自身毫不相干的“中日问题”上接连“挑衅”中国的关键原因。对此,澳大利亚外长说得其实已经很明白了,“澳美同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安全合作关系……澳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需要有紧密的联系”。现在,随着《澳美驻军协议》的签订,以及美澳军事同盟关系的进一步增强,美国凭借自身的军力,已经足以牢牢掌握对澳大利亚政坛的控制,因而,一些人幻想的澳大利亚会因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走上“弃美亲中”的路线,这只能说是痴人说梦。
    简而言之,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里,中澳经济关系将进一步紧密和增强不假,但政治上,想要澳大利亚人放弃当前的思维和立场只能是痴心妄想。对中国最好的结果,只能是澳大利亚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敏感问题上选择打擦边球或者保持沉默。至于一旦中美间发生冲突,那么结果只能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所说的:“一旦美国与中国开战,澳大利亚除参战外,别无选择”。所以,中国在对待澳大利亚的相关问题上,应当先停止自欺欺人,然后在弄清澳大利亚的利益、态度和立场的基础上,看穿澳方的底牌,进而展开更加灵活的外交博弈。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战略博士研究生)

初审编辑:韦国骞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