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渤海精神,魂兮归来!

2014-11-23 22:11:00来源:大众网作者:朱德泉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一处象征老渤海精神的铜像。

大众网记者朱德泉

  初到惠民,拜谒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

  2600多年前,兵圣孙武在这里诞生,70年前,渤海区党政军机关在这里驻扎。

  穿过雕梁画栋的“棣州古郡”牌楼,走进这处寻常的鲁北民居院落,便走近了一段极不寻常的历史画卷。

  英烈碑廊里,黑色的大理石上镌刻着1982位革命战争年代浴血牺牲的惠民籍烈士的英名。

  我在这里久久驻足,凝望。

  华野、四纵、渤海纵队……

  农会长、战士、班长、飞行员、地下工作者……

  寒冬里,我抚摸着冰冷的黑色大理石上一个个完全陌生的名字,脑海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开始从模糊渐渐清晰、从沉重激荡激越。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行“1943年 河坊公社 刘氏婴儿”的名录上。同行的滨州朋友告诉我,这也许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烈士,他出生仅仅3天,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啊?!

  我们从惠民县党史委副主任孟书军那里找到了答案:这一年,何坊村刘玉梅大娘的儿媳妇刚刚生下儿子,一对八路军夫妇把刚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了刘大娘一家。为了掩人耳目,刘大娘对外谎称儿媳妇生了对双胞胎。可是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就带着日本鬼子就杀气腾腾赶来,逼刘大娘交出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八路军的孩子,一边是自家的独苗,刘大娘狠狠心、流着泪交出了自己的孙子。

  孩子被砍成肉酱!

  为了保守秘密,白天,刘大娘承担着村民的骂声,晚上,看着熟睡的八路军的孩子,想起自己的孙子,一家人蒙头痛哭。直到抗战胜利,她才说出了真相。

  孩子被安葬进烈士陵园,刘大娘一家终于可以放声痛哭了。这哭声,久久、久久……

  什么叫无私奉献?回味一下这段故事,就掂量出这这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什么叫不屈不挠?

  请看——

  早在1925年,目前国内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就被带到这里的广饶县刘集村党支部;

  这一年,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最早的农民武装力量——农民自卫军在泊头组建;

  这里养育了最早的一批工人共产党员,也诞生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寿广党支部;

  1925年到1934年间渤海之滨的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从1932年底至1933年7月,山东党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渤海区各地党组织一面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一面坚持独立自主的斗争……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据统计:仅仅抗日战争时期,老渤海区团级以上干部牺牲的就有116人、烈属达2600多户,像刘大娘这样的堡垒户就有千千万万!

  堡垒户?是的,每一户都是一个坚实的堡垒。敌人的堡垒是砖石筑成的,是用高墙、铁丝网围起来,而人民军队的堡垒,是舍身忘死、血肉相连的人民群众!

  生活在社会思想多元化、利益诉求阶层化今天的一些人,似乎很难理解这一切:

  “老百姓为什么会对共产党这么好?”

  今天,无数的参观者、党员、干部回到这里,回到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几乎是鲜为人知的渤海老区,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中思索、寻找答案。

  廖容标将军的儿子廖鲁民,曾多次回到他的出生地——山东惠民。他说,父亲给自己起这个名字,就是告诫后代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抗战全面爆发。

  作为渤海区组成部分的冀鲁边区,北部紧邻平津,在日军入侵中首当其冲:1937年9月24日日军占领沧州,10月3日德州沦陷,同月上旬日军侵占了盐山地区,随后兵分两路,一路经盐山、乐陵,一路经庆云、阳信合围惠民。他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血案。

  “老百姓为什么对共产党这么好?”

  这道理很简单:生死存亡之际,谁能救老百姓于水火,老百姓就会视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

  廖鲁民的父亲,就是在这一年被派到山东,组建山东抗日救国第五军。这支军队,因神出鬼没、纪律严明、爱护百姓,被质朴的百姓们奉为“菩萨军”、廖容标被奉为“菩萨司令”。

  在老渤海区的前身冀鲁边区、清河区,这样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很多。

  “老百姓为什么对共产党这么好?”

  这道理很简单:老百姓甘愿为你牺牲,是因为你先甘愿为他们牺牲,慷慨赴死,义无反顾!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一心打鬼子,专救老百姓”。

  这首在清河区广为传送的民谣,讲的是马耀南和他的两位弟弟马晓云和马天民先后牺牲的故事。

  1937年7月22日,马耀南率部开进桓台县牛王庄,不料,上午九点多,鬼子的部队就疯狂的扑向牛王庄。马耀南、这位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的司令员,为掩护群众的转移,竟毅然决然做出向相反方向吸引鬼子火力的决定,而他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乱枪射死,享年仅37岁。

  “老百姓为什么对共产党这么好?”

  这道理很简单:谁对老百姓将心比心,老百姓就会对谁掏心见胆。谁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老百姓就一根筋跟谁走!

  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的展厅里,一连串的问号就这样逐渐被拉直:

  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2年至1943年,仅清河区内日军就有2万人,伪军5万人,冀鲁边区的日伪军五倍于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武装愣是把原来分散的两区连成了片,建立了三三制的人民政权,中共清河区党委、清河区行署还在全区开展以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

  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广泛发动和团结农村各阶级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重要保证。它把广大农民发动与组织起来,同时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

  我在一张农民喜获土地证的历史照片前驻足,凝思。

  这是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后,中共渤海区党委认真贯彻五四指示,掀起土改运动的一个缩影。

  

  正是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解放战争的胜败与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和生命安全紧密相连。

  “反蒋保田保饭碗,争相上前线!”

  这口号反映的,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意愿、百姓的心声。

  1944年1月由原清河区和原冀鲁边区合并而成的渤海区到1950年完成其历史使命,只有6年时间,但这片红色的土地却创造了红色历史的不朽荣耀:它东至胶莱河,西抵津浦线,南迄胶济路,北止天津南,东北濒临渤海;最多时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计55个县(市、区),包括山东省的滨州、东营、潍坊、淄博、济南、德州,河北的沧州和天津南部部分县、区。总面积54000平方公里、总人口1114万。自1945年9月26日,以渤海区境内最后一个县城商河解放为全区抗战胜利标志,到整个解放战争,这里成为山东三大战略区中唯一没有被攻破过的铜墙铁壁!

  要知道,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相对于高山和盆地,这里的作战条件更艰苦。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老渤海精神的生动写照。

  什么叫艰苦奋斗、顾全大局?

  请看——

  老渤海区人民在盐碱地、贫瘠地上艰苦奋斗,省吃俭用,供养了40万转移大军和转移群众。

  老渤海区有82万老百姓踊跃支前,筹集粮食10.45亿斤,他们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老渤海区有60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

  老渤海区是二十八军、三十三军、四十三军、农二师等英雄部队的诞生地,有20万青年踊跃参军,占山东同时期入伍人数的28%以上。

  这是怎样的一串串忠诚的足迹啊!

  

  渤海军区老七师、渤海独立师从渤海之滨一直打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京解放后,又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南下,一直把红旗插到海南,后被编为隶属第四野战军的第43军;

  由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三个师全部由渤海子弟兵组成,后被编为隶属三野的第28军,从渤海之滨一直打到武夷山下。他们先后参加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和参加金门战斗,后抗美援朝,继续浴血牺牲;

  由袁也烈任司令员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从渤海之滨一直打到大上海;

  渤海军区教导旅从渤海之滨一路向西北,在河北并入给王震将军的西北野战军,一直打到天山脚下的库尔勒,后屯兵新疆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在这一串串的历史足迹中,55308名老渤海子弟,就这样先后长眠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先后长眠在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汉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战场上!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的八路军战士塑像边,一位轮椅上的老兵不顾劝阻,站起来、拒绝了所有人的搀扶,一步步走过去,执意要以当年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站姿留影,如今垂垂老矣,依然有当年横刀立马的霸气!

  

  老人叫朱瑞云,86岁。14岁那年,在博兴老家入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编为两江纵队的文工团,2年后,随军南下,后在扬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岗位上离休。

  少小离家老大回。

  在两江纵队文工团一群小战士的合影照前,他边看边不停向搀扶他的两个女儿诉说着当年……

  历史在有的人记忆深处依然清晰,然而在很多人眼里却早已斑驳模糊。

  什么是顾全大局?在我看来,老渤海人的顾全大局中,承受了太多的委屈、甚至是忍辱负重。这也是老渤海区的历史贡献长期被尘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7年11月6日,时任中共华东局副书记的康生来到渤海区,参加土改整党会议。正是他,将会议引向了极左的歧途,全盘否定了渤海区的工作,制造了渤海区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冤案。康称:“渤海区的党,从上到下烂透了,干部坏透了,一律开除党籍,重新登记”。会议开了138天,直到1948年2月才结束。区党委书记景晓村、行署主任李人凤等被撤职。全区的县委书记、区党委科级以上干部70%被批判、被“罢官”。

  1973年3月,长期遭受不白之冤、被剥夺党籍的李人风已身患癌症,自感去日无多,在病榻上,颤巍巍写下这样一首诗:

  “青山长默默,大海亦溟溟。哲人铮铮者,落地何无声?!”

  1980年,逝世已7年的李人风被彻底恢复名誉。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对这一事件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给予了彻底纠正。

  由于今年适逢渤海革命老区成立70周年,滨州市委把能请到的在渤海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都请了回来,他们和一批专家学者一道,共话弘扬渤海革命传统。

  

  会前,我们又去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追忆先贤、缅怀老渤海革命烈士。

  纪念园占地530亩,从空中俯瞰,纪念馆的顶部是个巨大的红色五角星,纪念园一侧,对应中轴线处,是仿照延安宝塔建成的渤海革民烈士纪念塔。院长告诉我,这寓意着渤海人民红心向党、心向延安。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凭吊了,每一次,都泪流满面。

  这里有全国牺牲烈士名录最多的纪念碑廊,四块高7.9米的巨幅黑色大理石上,分两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牺牲的55308位烈士的姓名、生年卒月、职务,细化到村的籍贯。

  

  英灵不死,魂兮归来!

  纪念园里,还有297位烈士的墓地,这其中,包括127位无名烈士。一排排墓地,每个墓碑上方都有一个色彩已经斑驳的五角星,碑与碑紧紧相连,想当年他们一队队,为信仰冒着炮火慷慨赴死。

  在纪念碑和墓地中央的地上,一个巨大的黄铜五角星中央,日夜不息地燃烧着火焰,像一盏长明灯,点亮过去、昭示未来……

  

  我曾经到美国华盛顿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过。那里的一个个美军士兵的名字,曾被一些人用来当作美军最讲人性的证明。

  可你知道吗?

  这个纪念园,这长达162米、镌刻着55308位烈士名录的历史丰碑是怎样而来的吗?

  园长告诉我,早在2007年,滨州市委就决定,要建纪念园,把所有牺牲的老渤海区的烈士英灵请回家。这时,离滨州撤区设市才仅7年,而之前行政区划不断在调整,这里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一座新兴的城市更需要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

  今天看,不能不佩服决策者的历史纵深感。

  这一决策得到了各区县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一种忠诚守信、义薄云天的担当。没有钱,各区县承包干,历时两年,总投资1.5亿的纪念园就此落成了。

  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成为滨州人心中的一块圣地、精神世界里的一个图腾!

  中国革命的历史,是凝神聚力、干事发展的最好的营养剂。

  在座谈会上,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说,弘扬渤海革命传统是富民兴滨的重要保证。正是在老渤海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我们才改变了家乡欠发达面貌,我们才在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将渤海革命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提炼了“奋斗、和谐、超越”的新时期滨州精神。

  精神凝聚力量。

  当年老渤海精神的核心,实际上是政府、军队、老百姓的希望一致、要求一致、目标一致。

  凝聚三个一致目标,就会无往不胜。

  

  如今的滨州,四环五海,是黄三角高校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的叠加区,也是省会城市经济圈中唯一一个滨海、有出海港口的城市。

  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伟大征程中,依然需要这“三个一致”。

  精神指引方向。

  今天,我们需要回归历史深处,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开启新的思考:

  “共产党该怎样对老百姓更好!”

  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这是这个党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丢了就会失魂落魄,失去了群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

  魂兮归来,“三个一致”;魂兮归来,老渤海精神!

  (写于2014年11月23日夜)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王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