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井成“摆设”根在责任缺位

2015-04-16 10:00:00来源:大众网作者:桑胜高
   桑胜高
   2011年为了落实国家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黑龙江省投资上千万元,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落户在双城市韩甸镇,修建抗旱水利设施,建设抗旱井一百多座。而日前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拉林河就近在咫尺,但是由于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大家只能眼瞅着河水干着急,当年的抗旱井成为“摆设”(4月14日 央视网)。

    事实上,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当地抗旱井成“摆设”的事不是孤例。就在前几日,有关媒体还报道了河南省唐河县农田水利项目设施遭遇“最后一公里”梗阻的事。而另据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省市都存在农田水利设施闲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这足以说明,解决农田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应看到,当国家及地方下拨大量资金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被闲置成为“摆设”时,遭受干旱的不仅是农民地里的农作物,还有群众的心。正如黑龙江省双城市某群众感言:“抗旱井”确实对老百姓有好处,但老百姓用不上,国家的钱还不是白花。 这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更反映出群众对农田水利设施成摆设的无奈。

  梳理一些地方水利设施成摆设的现象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管理责任缺位,问题主要出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后续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上。应看到,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执行的是“建管分离”的路子,项目建设成完工后主管单位马上抽身,后续管理衔接不到位、交代不明确;对村镇而言,这些水利设施具体由谁来主管的“界限”也比较模糊。这些都致使其后续管理责任处于“悬浮”状态。

  农田水利设施成摆设反映出某些惠农政策、惠农投入在“最末端”遭遇“梗阻”的现实,更反映出在服务“三农”上,相关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缺少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相互之间推诿扯皮,形不成工作合力的问题。

  应看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倾注了国家和地方的巨大财力和物力,寄托着农民群众的希望,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改变“重建轻管”的困局。对此,地方政府应统筹协调好相关部门以及村镇之间的力量,明确监督监管的责任主体,尽快解决管理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应积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运营模式、方法,采用合理的市场化手段,妥善解决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等后续保障问题,让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不仅有人管,而且让人有能力管、有条件管。

初审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