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我们都是抗战的“非亲历者”。但在媒介化社会日益推进的今天,人们认识和反思抗战历史、形塑抗战记忆,离不开媒体对抗战的“纪念式报道”。不过,在主流媒体正面积极地纪念报道抗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解构和戏谑”抗战的声音。(8月9日光明日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今年5月初开始,笔者就和全国大多数关心抗战的国人一样,开始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所开辟的抗战栏目,如“听抗战遗迹的诉说”,如“嘹亮的抗战歌声”专栏。通过这些专栏的介绍,笔者仿佛回到了7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触摸到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忠魂。可以说,这些报道既是故事,更是力量,既唤醒了当时的民众,也教育了后人。
如今,距离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已经过去了近70年,对如今很多人来说,那段历史,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说近,是因为战争的亲历者还在,说远,则是因为这些亲历者的年岁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只能从书籍和影像资料中,一窥当时的情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应该说,近年来,许多研究抗战的学者已经给我们清晰地描绘出了关于那段抗战的真实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更是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抗战历史,正确认识昨天、精准把握今天、努力开创明天提供了基本遵循。
可以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的里程碑的事件,是一座丰碑。这座丰碑是不容质疑和推翻的。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现实中,有一批人在抗日战争上做文章,比如有些人居然认为“既然我们没有别人强,就不应该去抵抗,投降即可,在侵略者控制之下再发展”。这种汉奸逻辑就是对抗日战争的否定,也是对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解放实践的污蔑。比如说,质疑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击毙的日军人数,等等。这些抗战报道的“噪音”,是新的“抗战谣言”,更是伪信息。像这样的歪曲和篡改抗战史实的情况还有不少。一些人津津乐道于推断的历史、拼凑的细节,调侃历史、解构崇高、丑化英雄,甚至胡编乱造历史,令人心寒,更不可容忍的是,有的人肆意对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洒下热血、献出生命的先烈们进行百般贬低、抹黑,反而对一些民族罪人进行美化,不仅损害了英雄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光辉形象,也混淆了是非曲直,忘记了民族大义,值得全社会警惕。
真实是历史的赠予。每一个有血性和判断力的中国人,应该都对抗战历史有总体性把握,对历史真实与否有最基本的判断,无论何时,这一原则不能模糊。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轻慢和诋毁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如何,抗战记忆不容歪曲,英雄人物不该因为不负责任的言论受辱。我们只有以敬畏之心留住抗战记忆、以无比崇敬的精神捍卫民族英雄,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初审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牛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