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赵家军、陈德展递交联名提案,在支持指导产能过剩行业搬迁改造、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创新发展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3月7日大众网)
山东传统原材料工业占比较高,化解产能任务重,难免要经历阵痛,但这种阵痛换来的,将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更是民生改善的“和谐果”。
处理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最近,围绕会不会出现下岗潮,网上热议不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处理僵尸企业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关切。其实,去产能难免会使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这也是必然的代价。但其中的短痛与长痛问题值得深思。僵尸企业死而不僵与死后涅槃,企业职工在哪种情况下利益更能得到维护?
表面看,企业只要一天没宣布死亡,职工就好像还有依靠、有“念想”、有主心骨。其实,在企业“不死不活”状况下,职工非常难受。具体数据暂时没有,但所见所闻并不令人乐观:有的职工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有的全家在一个单位上班、生活拮据,有的煤矿年青干部借钱上培训班、考公务员。这些现象说明,僵尸企业很多职工不过是在苦熬、哭“挨”,是在忍受“慢性病”长期折磨。如果企业被兼并、被托管,日子就会好一些。企业即使破产了、“死了”,对职工来说,短期内是剧痛,但也是解脱。只要政府予以合理保障、帮扶,个人努力、上进,绝大多数人会找到新的出路、新的生计,过上比“僵尸时期”更好的生活,何况国家已有安排,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对去产能过程中岗位有变动的职工给予培训、再就业方面的扶持,所以,短痛是值得的。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与其养亏损企业,不如养职工,当然“养”不一定是“包养”,而应该是扶助、辅助以及对少数极困难者的兜底,这也足以使职工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可见,处理僵尸企业,即使是对涉及到的职工,从长远看,也是利大于弊,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一时心理上的迷惘痛苦、物质上的损失,换来的将是新生的希望、长久的快乐。
去产能、处理僵尸企业,是一个艰巨甚至痛苦的过程,没有企业职工的理解与支持,是做不好的。当职工明白了“短痛换来新生”的道理,并且切身利益得到应有的维护,去产能过程就会顺利一些、阵痛会减轻一些。所以,去产能过程中不能忘记群众路线,不能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民生痛点。
山东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去产能任务重、压力大,但全省综合实力也今非昔比。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攻坚克难、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只要汇聚众智、卯足干劲、扎实工作,就没有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一精神完全适合山东的情况。重视民意、维护民利,就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就能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