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席评论员 王封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十分看重家园意识,推崇家国情怀,期待“家齐国治天下平”。尤其是在农耕时代,人们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背井离乡地迁移迁徙。
然而,世易时移,时移势易。当下,在脱贫攻坚已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山穷水尽疑无路”,再执着于故土难离,固守乡土,也就意味着固守贫穷,安土重迁则成了一种安于现状的消极表现。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为摘“穷帽”,断“穷根”,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1670名村民像浴火重生的凤凰,自断退路,走出深山,举村搬迁至15公里外的镇驻地。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还有身份的转变,从山村村民到社区居民。而且,费县综合施策,提前布局,规划建设了有关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的村民就近、灵活就业有了保障。
通过易地搬迁,也基本搬掉了压在崔家沟500多户村民头上的“五座大山”——行路难、吃水难、上学就业难、找媳妇难、就医难,大大改善拓展了村民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可以说,崔家沟村迁徙,走出深山天地宽,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易地搬迁脱贫的实践样本。
扶贫脱贫需要一股“闯劲”,向陌生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
崔家沟村搬迁计划实施之后,为打消群众顾虑,村干部们带头砸掉自家房屋住进工地板房,认准了的事情一干到底,勇敢地去试,大胆地去闯。崔家沟村民顺利举家迁徙,回望即将湮灭的祖辈聚居的山村时,他们难舍的目光中肯定透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扶贫脱贫需要一种“韧劲”,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战斗,而是一场长期的战役。
一说起扶贫脱贫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知易行难,要真正把扶贫攻坚、脱贫开发做细做实,绝非一日之功。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联动,综合施策。平心而论,崔家沟村民搬出大山,住进楼房,只是实现了宏观上整体上的“脱贫”,而微观上具体到每个家庭,还须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方能彻底消除贫困,真正脱贫致富。
扶贫脱贫需要一分“心劲”,带着感情去扶贫攻坚,带着责任去脱贫致富。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强调,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不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这让笔者想起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在山东三年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我们更需要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共识,达成一致行动。因此,每一项扶贫脱贫工作,需要各级带着感情和责任用心去抓,也需要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形成合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标本兼治求实效。脱贫攻坚战嘹亮的号角已然吹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戮力前行, 山东省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的脱贫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初审编辑:张峰
责任编辑: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