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鸡一唱千门晓,和声四海万户春。伴随着央视春晚的零点钟声,我们跨进丁酉鸡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明显标记,已成为世界华人普天同庆、合家团圆的日子。从鸡年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大众网敢当时评频道推出“丁酉新春七日谈”系列评论,漫谈春晚、民俗等社会现象的嬗变与进步。
丁酉新春七日谈(5)
手机发红包和“压岁钱”不是一回事儿
大众网首席评论员 王封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用网络,人与人的通联已经变成了手机上的各种社交聊天工具,有时候电话都懒得打了。即便是小区门口面馆里六十多岁的阿姨,都知道让顾客用微信支付了。于是乎,“互联网+”大潮之下的春节,也多了几许颠覆性的变化。
据人民日报报道,“80后”李东田每年都要给亲戚的小孩发压岁钱,今年还没等到除夕夜,几个“00后”的侄子已经在微信里“要红包”了。李东田在杭州工作,年前和小孩们开玩笑说不回衢州过年了,压岁钱也就免了。没想到一个9岁的外甥女回了他一句:“舅舅,转我微信上就行,我会提现。”
甚至,“恭喜发财,拒绝现金,请发微信红包”已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遥想30年前,那时的孩子盼望过年的理由,除了放鞭炮、穿新衣、吃顿有肉的丰盛年夜饭,还有长辈们的“压岁钱”。倘若是生活农村的孩子,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挨家挨户给同姓长辈去磕头拜年,磕完头,还没从地上爬起来,爷爷奶奶大伯大婶早已备好数额不大的“压岁钱”塞到衣兜里了。
那时候的“压岁钱”大多是以元角分为单位计算的,超过10元就算是“巨款”了,这都是长辈们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得了“压岁钱”,孩子们爱不释手,舍不得花,有的还做了细致的财务规划:一块钱买糖,两块钱买新学期的文具……可以说,不富裕的生活也照样能过得有滋有味。
时移世易,我们给现在的孩子三五百元的贺岁红包,已属平常,他们顶多来一句“发红包的人真帅”之类的表情包,肯定不像当年的苦孩子们磕头拜年领取三五元的“压岁钱”那么激动了。这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变得冷漠,而是他们在日益丰富的新生活中,对“压岁钱”的理解已经跳脱了传统的内涵,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红包了。
红包是可以想发就发的,没有一定之规,而长辈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则是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春节习俗,是有讲究有说法的,以面对面完成为宜。无论“压岁钱”数额的大小,都饱含着长辈浓浓的爱意与美好的祝福,体现着一种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和谐的价值观。同时,“压岁钱”也是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孩子学会自律、感恩、惜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如何勤俭。
因此,科技可以改变生活,但传统文化生活的优质内核还是有坚守的必要。能当面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尽量不可图省事,通过手机发个红包来代替。否则,传统的失落,“年味”的变淡,真的就是从我们的太随意开始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