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困成“方塘中的小鱼”

2017-05-09 15:00: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昌禹
 李昌禹
  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不忘初心坚定跟党走,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青年应该怎样加强自我修养,才能不负时代重任与伟大事业的期许?从本期周刊开始,“青年观”将开设“青春修炼手册”系列言论,围绕习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的论述,请广大青年谈认识、说经验、畅想未来。

  ——编  者  

  大学那几年,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在网上,有人抛出这样一个“扎心”的问题。五花八门的众多答案中,有一个寻常的回答却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上学的时候,觉得学习没什么大不了,学习好也不过是分数高。工作后才发现,原来学习是一种优秀的习惯,这种习惯让你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能一直优秀下去。”有人这样说。

  青春,是一段曼妙而短暂的时光。如果把人的成长比作一株谷类植物,由苗而秀,由秀而实,那么人的青春年华大致相当于“秀”的那一段落,也是最需要养分滋润的一段,“秀”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实”的大小。怎么补充养分?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书学习。

  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这样勉励学子:“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的确,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自当抓紧学习,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方能打牢人生的根基。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7年多的知青生活。每天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最喜欢在窑洞里看书。书是他下乡时带来的,满满一箱,借着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他一读就是许久。可以想见,这些静谧自怡的读书时光,对他树立为国为民的大理想、拓展胸怀天下的大视野极有裨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人类自有了认知以来,就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既然人生的长度有限,如何延展生命的宽度与厚度,让生命更丰满?学习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延展、对人生的发现,如果把每个人的世界比作一个圆,那么学习就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学习,为我们扩大了精神世界的空间与容积,学无涯,思无涯。

  具体来讲,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各种形式的学习,学习可以广智慧、可以解疑惑、可以辨是非。无论是科学领域的客观真伪判断,道德领域的善恶判断,艺术领域的美丑判断,还是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无不需要通过学习来砥砺打磨。

  学习如此重要,以至于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这样高喊:“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尤其在当下时代,可正应了一句话: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加上商家投其所好,人们在信息的读取和选择上变得任性和懒惰。我们在网上好像什么都能看到,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想看到。这个时候,其实更需要从“热闹”中抽离出来,强迫自己通过学习,读一些难懂的“硬书”,打开眼界,滋养一方丰盈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此,才不至于陷入信息化的漩涡,被肤浅的东西干扰视线。

  这一点,古人也早有提醒:“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当通过读书学习把自己的见识修炼得炉火纯青时,看人生、看万物的能力自然会高出一筹、深入三分,生命的视野将会打开到一个新的宽广度。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谆谆告诫,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如果你期望的是到大江大海之中于尤深处观蛟龙,就不能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困成“方塘中的小鱼”。

  而改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9日 19 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