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进步,从亿万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到发展生产、告别饥饿、跨过温饱,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全面小康,人民至上是最为鲜明的价值标识。时代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永远不变,喻于公义、喻于民利的本色愈发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肺腑言语,铿锵嘱托,深刻彰显我们党不变的人民情怀。
共产党人的“见利思义”,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笃信,是对家国情怀、民生福祉的高度张扬。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周恩来同志的话很形象:“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这样的义利选择可谓崇高。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必谈“利”色变,但共产党人谋求的利,不是个人私利、家庭小利,不是当大官、发大财、扬大名,而是天下太平、众业祥和、人民安康。
面对公与私的选择,共产党人每每能破除私心、成全公义,正是担当民族大义、托举人民幸福的毫不推辞,是先苦后乐、实干兴邦的毅然前行。古人说得好:“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在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廉洁奉公的时代楷模廖俊波的事迹里,在千万个扎根一线的驻村书记、艰苦奋斗的援藏干部的身影中,都可以发现践行人民至上的“兴国之光”。革命时代冲锋在前、建设时代吃苦在前、改革时代奋斗在前,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成全大义夙夜忙碌、奉献自我,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不断抵达新的蓝海。
所重者家国大义,所轻者个人私利,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源自于此,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的“复兴密码”正在于此。时下,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就在眼前,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如何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无论是完成好脱贫攻坚重任、兑现“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还是在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的改革深水区实现更大突破、增进人民获得感,只有心底无私、天下为公,才能汇聚党群一心、同心奋斗的磅礴合力。党员干部要明大德,认清大是大非、锤炼坚强党性;要守公德,以人民为中心、为百姓谋福祉;要严私德,当官就不发财、公事不掺私情。
“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革命先辈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万千责任,彰显着担当公义、为民谋利的深挚情怀。我们汲取红色历史的教益,擦亮心中的奋斗灯火,不断校正“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摆正“人民”二字在心中的位置,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同忧乐、共奋进,一定能为中国赢得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