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是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邓井关中学例行升国旗的日子。令人惊讶的是,校园内参与升旗仪式的队列中,14名是在岗教职人员,而学生只剩下两名。即便如此,该校的教学秩序井然,国家规定的13门功课一门不缺,两名学生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教导。(3月 17日《 华西都市报》)
面对全校仅有的两名学生,邓井关中学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即使只有一个学生留在学校,我们都要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学校决不抛弃学生,做法值得称道,但这条所谓的“正面新闻”却叫人高兴不起来。
既然“学校是从两年多前停止招生的,之后一些学生转走了,一些老师调走了。到2008年9月秋季开学,初三年级就只剩下3名学生和14名老师,其中一名学生前不久也转学走了。”这说明,这所农村中学早已经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应当及时进行撤并优化,转移剩下的学生,调整分流教师,处理学校资产,不能再白白浪费国家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然而,当地教育部门却没有及时这样做。
笔者认为,当地没有及时调整撤并校点、优化教育资源,恐怕并不是真心对剩下的俩学生负责,而是另有原因。这是因为,只要把学校这个“庙”保留住,无疑就为争取保障资金和人员分流预置了必要的空间。 因为依据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愁正常的教育事业经费保障,不愁财政的专项教育经费报领,不愁教师工资及津补贴的按时足额发放。
显然,14名教师坚守两名中学生的背后,是较大的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资源浪费。该校学生减少却仍维持原来做法,具有“典型”意义。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中小学生数量锐减;加之大批学龄孩子跟随父母进城务工,农村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因此,及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使学校布点、招生更趋于科学、合理,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徐云鹏 漫画/ 李晓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