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奎林
循着“科学发展新山东-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路径,我们在感受到山东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又深深体会到了“文化山东”的巨大魅力。
文化即民生,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群众来说都会理解。近些年来,山东各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构建网络(手机)图书馆、文化馆,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阵地。同时,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工程,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在农村有“10里文化圈”,在城市有“15分钟文化圈”。 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3个、158个、1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建成近6万家,农村文化大院达到5.3万个;广播电视在提前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户户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95万场,观众3.8亿人次,覆盖率达97%。。一座座美观实用的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成为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点。公共文化设施建得起、转得动、有活力,让文化真正服务于民,实现了城乡共享。
“文化强省”、“文化立省”、“文化立市”……我国各省市纷纷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机会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如今,鲁字号文化产业航船,正在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笔者认为,5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奋进跨越实践中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2011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跨入“两千亿元俱乐部”, 《闯关东》《南下》《沂蒙六姐妹》《钢铁年代》等 鲁剧品牌享誉全国, 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等鲁戏品牌脱颖而出, 《老照片》、《笑猫日记》鲁版图书影响扩大, 104集大型动画片《孔子》,动漫作品异军突起,泰山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异军突起……无疑,这些都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条,带动了中小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力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厉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