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莱城区科技创新积聚发展内核力

2012-05-18 18:32:00来源:大众网作者:许俊华

作者:许俊华

 

    初夏时节,龙马河畔暖风拂面,落英缤纷。和着全市大干快上跨越赶超的铿锵步伐,莱城区高新技术产业“高开高走”。海归张炳荣、博导张玉军、博士李长明,一个个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万兴果菜国外注册、奔速电梯喜获国家双A级资质,一个个跨出国门走向国际的企业捷报频传;自加热防结冰线缆、碳化硅制军用头盔,一项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专利产品层出不穷。全区上下联科技拼智慧,奏响转型升级竞争突围的最强音。

    技术要创新,关键看人才。人才是科技强区的核心。为此,莱城区重点实施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成长性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企业家素质提升等五项工程。目前科虹线缆与哈尔滨理工大学雷清泉院士、盛德泰与山农大束怀瑞院士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已签订合作协议。福泉橡胶联合24家企事业单位拟成立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期举行成立大会。组织泰来铸铝、奔速电梯等7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材料已上报省科技厅。目前全区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产业联盟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国家级2),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

    在国内外从事汽车专业研发26个年头、回乡创业的海归博士张炳荣说:“项目建成后,我将率研发团队进驻莱城,用国际领先的技术,打造一流性价比的产品,让企业永葆活力。”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莱城区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加快产业领军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了《莱城区关于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为人才发展创优环境。鼓励现有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加快创新步伐,设立了企业人才奖,每年拿出10万元奖励企业优秀人才,激励人才提高素质、干事创业。目前全区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江南大学等4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而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多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66项,科技活动人员达4000人。

    技术在升级,科研再投入。奔速电梯科技部主任李嘉秋连续20天来,每天早8点到区科技局就申报院士工作站和高新技术企业完善手续。技术象征实力,该公司连续三年来投入逾23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占销售收入的8.1%,其中103米的试验塔投资已达700万元。坐落于和庄镇的科虹线缆,研发人员达26人,占全体职工的14.6%,他们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66.3%。投资10亿元的科虹特种线缆产业园4个月已见雏形,138米的立塔10月份启动建设。目前全区73个在建项目中38%是高科技项目。

    全面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在姜博会期间,莱城区将举办院士与企业科技对接会,继续推进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山农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汇金公司与山东大学“材料液固态结构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在碳化硅陶瓷新材料等高技术方面开发研究。

    技术变成果,利润尤喜人。510日,笔者来到汇金公司,只见热交换器、防弹衣、头盔,一个个碳化硅陶瓷制品已研发成功即时量产,订单更是络绎不绝。短短1小时的采访,副总经理李兆霞就收到订货短信10条,其中台湾客户以每个2200元的价格,一次定军用头盔1000个。100%的利润率凸显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活力。

    工业高科技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业研发更是紧锣密鼓。在盛德泰与江南大学联合建立的国家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基地,成功开发出姜茶、低盐姜片、低糖姜条、姜粉、姜休闲食品等十余种生姜精深加工产品,其中3个产品系列和工艺填补国内空白,体现了“吃干榨尽”的绿色清洁生产理念,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一季度全区申请专利193件,授权134件;申请发明16件,授权8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厉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