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山东省莱芜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索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市村(社区)全面推行以党组织书记接访、“两委”成员走访、党员包户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进一步转变了基层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思想保证。
一、主要做法
“三项制度”知民情,搭建党群连心桥。莱芜市在全市1060个村(社区)全面推行以党组织书记接访、“两委”成员走访、党员包户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走遍每一个家庭,遍访每一户民情,倾听每一个诉求,解决每一个问题,构建起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社会管理网络。一是党组织书记接访制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周至少固定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接访日后,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广播、手机短信、村报、网络等方式告之群众,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面。对接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答复办理,如实填写《莱芜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接访记录本》,做到一人一记、一事一记,由党组织书记亲自办理或安排专人负责办理。二是“两委”成员走访制度。按照不漏一户的原则,由村(社区)党组织确定“两委”成员走访群众的户数和名单,“两委”成员每户每年至少上门走访两次,并视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随时走访。开展走访时做到“双清”,即“两委”成员清楚走访户的基本情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群众清楚走访的两委“成员”情况,清楚谁来走访,怎么联系,通过什么方式反映问题。积极推行“党群连心名片”,走访时将“两委”成员和村(社区)党员的有关信息以名片的方式发放给群众,让群众随时联系得上,找得着人,诉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表达。目前,全市每个村(社区)都做到了一户一张“党群连心名片”,实现了党群干群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三是党员包户制度。按照党员包户“全覆盖”的原则,由村(社区)党组织研究确定每名党员承包的户数和名单,并建立规范的包户工作台帐。党员每个季度到联系户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慰问、谈心交流、牵手共建等活动,做到真正关心、真情关怀、真心帮助。包户党员每个季度要向村(社区)党组织汇报包户工作情况,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突发性事件和不稳定因素,随时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三本记录保实效,实实在在解民忧。莱芜市在推行“三项制度”中着力落实三本记录,实行销号管理制度,办好一件,销号一件,确保群众的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是填写接访记录。书记对接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当场答复解决;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如实填写《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接访记录本》,事后提交党组织研究处理,村(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按程序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办理。二是撰写民情日志。村(社区)“两委”成员和党员按照分工安排,进家入户走访群众,特别是把贫困户、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留守儿童和上访户等群体作为重点走访对象,在座谈了解的基础上认真撰写民情日志,逐项详细记录群众家庭的重要信息和反映的问题。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整理汇总,交付村(社区)党组织研究处理。对走访中发现掌握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突发性事件和不稳定因素,及时逐级上报。三是健全民情档案。以“两委”成员和党员走访掌握的情况为依据,做到“一户一档,全部建立规范的纸质和电子民情档案,并根据走访情况,及时调整充实档案信息,确保民情档案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全,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在建立三本台账的同时实行意见反馈制度。明确党组织书记接访、“两委”成员走访和党员包户走访时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反馈时限。属村(社区)“两委”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一般事项,3天内办结反馈;需报请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处理,并向群众反馈信息。对不符合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定、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让群众明白、请群众理解。
三个监督促落实,凝心聚力促和谐。通过强化三个监督,确保“三项制度”健康运行,切实打造群众满意工程。一是群众全程监督。为防止“三项制度”流于形式,书记接访台账、“两委”成员走访台账和党员包户台账均须群众在《群众意见办理反馈单》上填写评价意见并签字,并作为上级组织部门和镇(街道)党委实施督查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上级党组织定期监督。市、区组织部门和镇(街道)党委通过实地暗访、随机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定期组织督查活动,并将推行“三项制度”情况纳入镇(街道)、村(社区)工作实绩考核范畴,年终实施专项考核,对工作流于形式、落实不力、没有效果、群众意见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评先树优资格,村(社区)干部不得发放全额补贴报酬。三是媒体舆论监督。注重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落实“三项制度”不力的或群众意见较大的,一经查实,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进行严肃处理,并责令相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直至取得明显成效,达到组织和群众满意。
二、初步成效
“三项制度”的全面推行,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为村(社区)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形成了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和谐村(社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一是掌握了基层社情民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制度层面的框定和刚性措施的制约,促使基层干部定期开展接访、走访,并为村(社区)群众建立档案,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困难对象、上访对象、帮教转化对象等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甄别筛选、逐级向党组织上报各类情况,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中情况不明、底子不清、信息不全等问题,为全面掌控社情民意,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储存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强,群众关心的诸如社区治安、水电气暖、教育医疗、环境绿化、贫困救助、文体活动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党群干群关系理顺了,整个村(社区)心齐了,气顺了,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了。
二是改进了工作方式,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开展“三项制度”让基层干部把精力、身子下沉下去,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为基层干部开辟了深入基层、走向群众的通道,进一步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群众普遍反映,过去是群众千方百计找村(社区)干部,干部张张嘴、群众费尽周折去跑腿,现在倒过来了,是村(社区)干部真心实意找群众,群众张张嘴、干部心甘情愿去跑腿。“张嘴”、“跑腿”不仅仅是前后位置的变化,更是宗旨观念和服务理念质的转变和提升,这样的工作作风,这样的基层干部肯定是受群众欢迎的,这样的村(社区)党组织肯定是能得到群众拥护的。
三是规范了村(社区)管理,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通过“三项制度”将村(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村(社区)干部自觉遵守议事规则,依法依规办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村(社区)各项事务坚持在阳光下操作,管理进一步规范,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同时“三项制度”的全面推行也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广阔舞台,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明显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明显提高。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徐祥新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是最重情义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这片深情,是真金白银都换不来的,只有更好地为大伙服务,让他们过上舒心的日子,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厉麦